导航

消息

写文章

五苓散与猪苓汤方证鉴别(赖海标)

求道

浏览:889

时间:2022-11-19

一从原文上鉴别:


1.五苓散:《伤寒论》对五苓散证的论述有太阳病篇中的71至74条,霍乱病篇中的386条也有论述。其中71条和74条被认为是五苓散证比较有代表性的条文。


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太阳病发汗不得法,造成汗出太过,伤及胃津,阴不制阳而出现烦躁失眠。这个时候,不能牛饮,应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平和,就没事了。如果出现脉浮微热的表证,又出现小便不利的里证,应用五苓散以化气利水。所谓消渴者,不是阳明热盛伤阴,而是饮停下焦,津不上承导致的。


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本条明确说五苓散证是太阳表里不解,为水饮内盛,停于下焦,不能化为津液上承,所以口渴;如果过多饮水,会出现水入则吐。


2.猪苓汤猪苓汤证出现在《伤寒论》阳明病篇中的223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此条与71条很相似,鉴别的关键是,如果过多饮水的话,五苓散证会出现“水入则吐”,猪苓汤则不会。


少阴病篇中的319条也有论述:“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是指少阴热化证,下利太过伤津,阴虚阳亢,而出现以上诸症。


二从病位上鉴别:


如果从水饮内停的范围来看,五苓散证应为全身性的水液代谢失常,可出现饮停上中下三焦;而猪苓汤证则侧重于泌尿生殖系统为主的下焦水热互结。


三从病性上鉴别:


五苓散用辛温的桂枝和甘温的白术,又用白饮和服,服后又要求患者多饮暖水,其证应偏寒;而猪苓汤中弃性温之桂枝白术,加用性寒的滑石,其方证性质则偏热,并且方中还有阿胶,可育阴清热,可用于治疗尿血(或为肉眼血尿,或为镜下血尿),而五苓散证多无尿血,这也是二方的重要鉴别点。


四从方证上鉴别:


五苓散证可有表证,如脉浮身热汗出,而猪苓汤则忌用于汗出过多之时,如《伤寒论》224条说:“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水饮内停之呕吐严重者可考虑用五苓散,而阴虚阳亢出现烦躁不寐时则选猪苓汤。二方证虽然都有小便不利,但其内涵不一样,五苓散证的小便不利为“憋得慌”,表郁不解,饮停下焦,尿液排出困难。猪苓汤证的小便不利则是膀胱里有热且尿量不多(因津伤),水热互结,排尿涩痛难受。五苓散证多合并有下腹胀闷难受(膀胱里尿液排出不畅),猪苓汤证则多无下腹胀闷(膀胱里尿量不多)。


五从方药上鉴别:


五苓散组成有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桂枝猪苓汤组成有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二方均有猪苓茯苓泽泻以利水去饮,五苓散桂枝解表通阳以利水消饮;而猪苓汤则以养阴清热利尿为法,使邪热下泄而愈病。此外,五苓散中苓桂合用,可平冲逆,以头痛眩晕等气机上冲症状者为宜,而猪苓汤中含有滑石阿胶,对于泌尿道炎症粘膜受损则更有特长。日本汉方医家相见三郎用五苓散猪苓汤合方治疗肾炎蛋白尿而取得良效的经验,值得借鉴,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


六从六经上鉴别:


五苓散证偏于风寒在太阳膀胱水府,可合并表证,属于太阳经腑同病。冯世纶教授认为五苓散证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可供临床参考。猪苓汤证偏于阳明热盛伤阴或少阴热化证,一般无表证。当然后世对此也有争论。二方证在临床中均常用,可通过加减治疗复杂病变,常可取得良效。


七从剂型及煎服法上鉴别:


五苓散煎服法为:“上五味,为散,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或生料煎服,温覆取微似汗。”五苓散为散剂,“散者,散也”,即散剂的外散之力强,意在宣散表邪,使太阳表郁得于宣散,使表邪外解,则太阳腑膀胱气化功能恢复,尿液排出得于畅顺。


猪苓汤煎服法:“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猪苓汤为汤剂,“汤者荡也”,意为服后取效迅速,利水养阴清热,能快速荡涤侵入膀胱之邪热,使邪去而正安。

关联词条:

  • # 五苓散
  • # 猪苓散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赖海标经方医学工作室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