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细辛二两 干姜二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用法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相关条文
金匮(1条):
【12.38】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
各家论述
《金匮要略论注》:
寒得热而消,而咳满即止;然热则津伤,津耗则渴;热伤元气,元气伤而阴乃侮阳,故冲气复发,故曰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因而津耗胃干,当遂渴。遂者,不止也,今不应止而止,故曰反,明时素有支饮,故火不胜水,但支饮必有的据,故曰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有水故也,故复纳半夏以去之。同是冲气,而此不用桂枝者,盖冒而呕,则重驱饮,以半夏为主,桂枝非所急也。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咳满得即止矣,而复渴,冲气又复发者何也?仲景自明其理,谓以细辛、干姜之热药用以治饮,热行于上焦,所以法当渴也。此无妨于事,饮去则津生,津生则渴止,不须周章多事也,故法当遂渴。而渴乃不久反止,此又何故?盖饮故也,此暂渴所以谓治饮也?饮必由胸膈入胃注肠下于小便宣泄也,此暂渴所以谓治饮去也。或者支饮一证,较他饮证独深,有不能尽祛之邪,所以渴止。验之法当冒,冒者且必呕,呕者支饮不尽降泄,不必逆冲作呕致冒也。主治者此余邪复升而上冲,亦不必更张其法治也,宜复加半夏之辛苦以开以散,可以收全功矣。
最新资源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