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美尼尔是美尼尔氏综合症(Ménière’s disease)的简称,该病是内耳膜迷路积水为特征的非炎症性疾病。也译为梅尼埃尔氏病。本病以突发性眩晕、耳鸣、耳聋或眼球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眩晕有明显的发作期和间歇期。病人多数为中年人,以男性和脑力劳动者居多。80-90%为单侧性。首次发作在50岁以前的病人约占65%。1861年Meniere医生(翻译成中文叫美尼尔也称梅里埃)对平衡器官作了解剖,发现平衡器官有异常病理改变,压力增大,循环障碍,保持不了液体平面,揭开了眩晕的由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从此把此种眩晕症与Meniere医生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从此这种眩晕症称为美尼尔氏综合症。
美尼尔氏综合症以阵发性眩晕伴恶心、呕吐为主,兼有波动性耳聋、耳鸣及耳内胀满感等临床表现的一种内耳膜迷路疾病。病因不明。1861年法国医生P.梅尼埃尔在杂志上发表过4篇有关眩晕的文章,对临床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后世学者对屡发上述症状者,即以梅尼埃尔氏综合征命名。1938年哈尔皮克及凯恩斯发现本病的病理为膜迷路积水,以后陆续有人证实这种病理变化,从而确认它为一种疾病。一般临床工作者习惯于把查不出原因的所有眩晕病统称梅尼埃尔氏综合征,导致概念上的紊乱。1972年在一次有关平衡问题会议上确定了因膜迷路积水引起的眩晕、耳聋、耳鸣的疾病统一采用梅尼埃尔氏病的命名。多年来许多书刊还用膜迷路积水作为梅尼埃尔氏病的同义词。也有人指出先天性梅毒、病毒和细菌感染等也可以引起膜迷路积水,故主张废除膜迷路积水作为本症的同义词,除非冠以原发性膜迷路积水。
内耳迷路充满内淋巴和外淋巴,以保证内耳正常功能,膜迷路积水可能与内淋巴的循环障碍有关。关于内淋巴的循环有两种学说:①纵流学说。1927年提出,认为内淋巴是血管纹产生,经联合管流向圆囊,最后经内淋巴囊进行吸收。这一传统学说至今为多数人所接受。②辐流学说。1958年提出,认为内淋巴是透过前庭膜的外淋巴所构成。血管纹起选择性吸收的作用,维持内、外淋巴的离子交换,保证内淋巴的高钾水平。
本病中医属“眩晕”范畴。本病之本属虚,病标属实,以脾肾之虚,肝阳上亢居多。脾气虚弱,水湿分布失司,聚湿成痰成饮,痰浊上犯于头,蒙闭清窍,可见眩晕、胸闷、纳呆;若旧病及肾而肾阳虚,寒水上泛,可见眩晕,卜心悸动,畏寒肢冷;若肾阴虚,肝阳上亢,化火生风,风火上扰,可每因情绪波动而发眩晕,口苦咽干,而肝风挟痰上扰之证亦属常见,临床当根据不同的证候表现选方服药,方能奏效。
病因
症状
发作突然,可在任何时间发作,甚至入睡后也可发作。最常见的症状是:病人睁眼时,感觉房子或周围物体在转动,闭眼时则自觉身体在旋转,眩晕来势猛烈时可使病人突然倒地。
发作期间病人睁眼或转动头部则症状会加重,故大多数病人闭目静卧,头部和身体都不敢转动。多数病人在发作时出现单侧耳鸣及耳聋,少数是双侧的。约25%的病人在发作前已有耳鸣及耳聋出现,而在发作后加重。其余约25%在发作后才逐渐出现耳鸣或耳聋。耳聋属于神经性,发作剧烈时耳鸣也加重,发作时病人常伴有不敢睁眼、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甚至腹泻、血压多数偏低等一系列症状。部分病人伴有头痛;一般病人的意识清醒。
发作期转为间歇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眩晕及伴随症状突然消失,一种是眩晕逐渐变为头昏逐渐消退。美尼尔氏病的间歇期长短不一,从数月到数年,每次发作和程度也不一样。而听力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退,最后导致耳聋。
突然发作的眩晕是病人最感痛苦和就诊的主要原因。少数病人在发作前可有预感。发作时病人感到自身或四周物体旋转不已,处于随时会跌倒的恐惧之中,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眩晕持续时间由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一般1至数天后即可恢复正常。持续头晕在2周以上者应考虑为其他病。眩晕发作的频度不一,可数日1次,而大多数周或数月1次。急性发作时可见自发性眼震,水平型居多。间歇期则所有症状全消失。
听觉障碍
早期有低频听力减退,间歇期好转。长期反复发作者高频听力损失较重,可出现感音性聋。
耳鸣
发作前可有耳鸣,为持续性,发作时加重。
耳部胀满感
发作时患者多有胀满感或头内发闷。

四君人参
畅读VIP

437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749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586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418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988

0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760

0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448

0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567

0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444

0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469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