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片形态
拼音
别名
来源及植物形态
采制
春、秋两季采挖,剥取根皮,除支外粗皮,洗净,晒干。
性味归经
性味:《药材资料汇编》:"辛,温,有毒。"
功能主治
杀虫,止痒。用于疥癣瘙痒。
本品辛温苦燥有毒,有良好的燥湿止痒、杀虫疗癣之功,为治疗疥癣湿痒之佳品。无论体癣、股癣,还是头癣、手脚癣,以及顽癣、牛皮癣,均可选用。又治湿疹瘙痒、疥疮等症。单用或入复方均可。如《疡医大全•卷二十九》单用本品研末,醋调或酒泡外搽;或以之与生白术;或以之与槟榔同用,研末,醋调或酒调蒸后外用,治癣疾。《中草药学》(南京药学院编)以本品为细末,醋调搽患处,治顽癣。现常将本品与乙醇配制成酊剂,外用治癣,既方便又效佳。对于角质层较厚的脚癣等,单用土槿皮酊往往效果不佳,为增强疗效又常与能软化角质、提高土槿皮酊渗透作用的水杨酸、苯甲酸同用,配制成复方土槿皮酊。临床应用疗效甚佳。也可与其他止痒疗癣的中药同用,如《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头癣方,以土槿皮30g、地榆末12g,入烧酒(500g)中,浸7天,日数搽患处;上海市卫生局编《中医验方汇编•第二辑》治鹅掌风,以本品60g,花椒12g,明矾12g,大蒜头3只,生姜1块,米醋500g,高粱(酒)150g,将药入醋、酒内浸2日,用时稍加温,,蘸涂患处,脱皮后即可痊愈。
近年在民间以之治顽癣、牛皮癣经验的启发下,治疗神经性皮炎取效。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外用:适量,酒浸外搽,或研细粉以醋调敷。
注意:有毒,一般不作内服。
各家论述
《药材资料汇编》:治癣疥。
按语备注
土槿皮,古本草不载,初与木槿皮混用。清代,安徽芜湖人顾世澄,已将土槿皮、木槿皮分用。由于土槿皮治癣效佳,故顾氏在《疡医大全•卷二十九》治各种癣的外用方中,用土槿皮者竟达9首,而用川槿皮(即木槿皮)者仅2首。稍后,浙江钱塘人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卷六》川槿皮条,亦有“他省产者名土槿皮,薄而气劣”之说。可见最晚至清代,江、浙、皖地区已将土槿皮代木槿皮用了。因此种“木槿皮”非四川道地产品,而为本地土产,故名“土槿皮”,俗作 “土荆皮”,以示与木槿皮相别。从1951年起,上海公安医院即用复方土槿皮搽剂治癣,1956年上海市卫生局在《健康报》(9 月14日3 版)上公布了复方土槿皮酊的配方。继而上海公安医院等单位对其治癣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证明本品醇浸物确有良好的抗真菌效果,其中以10%和20%土槿皮酊的疗效最佳。临床用治各种癣症,包括国内外一向认为难治的叠瓦癣,均有良效。并于《中药通报》1957年第4号上作了报道。此后,《药材资料汇编》、《药材学》、《江苏药材志》等均以土槿皮之名列条载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