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详细简介

杨以阶(1910-1979),名培森,字以阶。安徽歙县潜口(现属黄山市徽州区)人。




杨以阶先生少承家学,1925年前先后在本村潜口小学和休宁万安镇的安徽省第二师范学校念书,15岁起随父杨彦侯学医,杨氏儿科至其已经传承14代之久。父早逝后,杨以阶先生18岁即开始悬壶于歙西一带。当时杨氏儿科尚由其五叔杨静轩承继和操持,因此业务难以开展,遂前往旌德、黄山一带,一面行医,一面求学。杨以阶先生不仅自幼苦学中医经典,还勤学好问,向医界前辈和同行学习,尤其推崇清代儿科医家许豫和先生,学习其诊治经验。


历代杨氏医家均主要为黄山山区和歙县百姓诊病,杨以阶先生年轻时经常外出诊治患者,外出时就要翻山越岭,他几乎走遍当地每一个自然村,十分辛苦。后来成名了,出诊时大多坐轿,到了当地,兼诊治其他病人,有时一次诊治十几二十个。出诊费用均由富者来出,对于穷人少收或不收诊费。当时潜口有二家中药房,即“三益堂”和“颐和堂”,二家中药房中均有杨家专用账本,每逢穷人来诊,他就在处方上做相应记号,表示减价或免收,差额均记在杨家账上,定期支付。这是杨氏祖上传承下来的善举,代代必须遵守。


新中国成立时,杨以阶先生已年近40岁,有20余年的临床经验,他不仅精通中医儿科,在妇科和内科方面也造诣颇深,在当地已经是相当有名的专家了。杨以阶先生带过五六个徒弟,包括汪介士、谢锵金、谢国英、蒋昌言等,其中,汪介士为20世纪后期黄山地区有名的中医,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和赞誉。1950年左右,杨以阶先生破私立公,在歙县率先组建潜口联合诊所,并自任所长,参加者有罗履仁、潘修之、曹典成等六七位医生,还有一位顾姓西医。杨以阶先生将自己在潜口的居所贡献出来,全家人搬到后进两间房子,用于夫妻及两子居住,前面两个大厅和左侧大楼楼上房间全部交给新成立的潜口联合诊所。建所之初,只有杨以阶先生一个人业务最好,但每次分红时他总是关照其他同事,平均安排薪酬,真正体现了一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后来联合诊所改为公社医院,充实了一些西医、护士和助产士等,成为当地规模不小的基层医疗机构。杨以阶先生调至县城、省城公立医院后,潜口公社医院仍沿用杨氏医寓。


1955年,杨以阶先生带头进入公立医院工作,成为当地最早一批公立医院的国家职工。他当年先被调至歙县血防站负责血吸虫的中医治疗,并任中医组组长,半年后被调至歙县县医院组建中医科并任负责人。


1956年后,安徽省从徽州地区多次抽调中医充实国家医疗机构,王任之先生受聘任卫生厅副厅长,方建光、胡大侔安徽省立医院中医科正、副主任。1957年杨以阶先生也走出徽州,前往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师资班进修一年。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集中全国知名中医为即将在全国开办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准备撰写教材,杨以阶先生就参与了最早的《内经》和《温病》等教材的编写,并且进行试教和评议。毕业后于1958年被调至安徽省中医进修学校,参与组建安徽中医学院,该学院及附属医院于1959年初正式成立,并于当年9月正式招生72人。杨以阶先生历任儿科教研组、金匮教研组、温病教研组组长,创建附属医院儿科并任儿科主任。在当时的安徽中医学院,他与徐恕甫、毛梓敬、杨新吾、汪寄岩、高翰甫、崔皎如和陈粹吾等被称为创院“八老”,而被尊为“杨老”的他其时年仅49岁。


1960年5—8月,他随安徽中医学院其他教师一起前往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经专修班学习3个月,并一起前往辽宁中医学院(现辽宁中医药大学)等多家国内新办的中医院校参观访问,吸取各地医、教、研方面的宝贵经验。这些学习和参观经历,无疑开阔了他的眼界,使他的学术水平又得到了质的飞跃。在附属医院儿科病房,他与金泰运教授等合作开展中西医结合、以中医为主治疗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模式。他还对儿科、妇科和内科疑难杂症进行了研究。1969年安徽中医学院大部分职工下放,小部分职工并入安徽医学院成立中医系,杨以阶先生与杨文堂等一起参与重组安徽省立医院,杨文堂任省立医院院长,他任中医科副主任。杨以阶先生还长期担任安徽省中医学会理事兼秘书,1957年和1958年先后任安徽省歙县第二届和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6年当选为安徽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5年起任安徽省政协委员。


因少年吃苦、创业艰难,杨以阶先生长期患有十二指肠溃疡,加之三年困难时期以杂粮和代食品作为主食,使他的健康严重受损。1961年11月杨以阶先生因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大出血,被紧急送往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在王任之厅长关怀下,由耿兆麟院长主刀做胃大部切除手术,术后胃病基本痊愈。术后正是困难时期,作为国家对高级知识分子的照顾,他可领取一些黄豆、山芋和胡萝卜作为“补品”。由于营养不良,他出现浮肿和肺部结核,并经常出现心肺功能不全的表现。即便如此,他仍坚持每天上班。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杨以阶先生动则气喘,但他仍坚持在家为患者看病,患者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无论是高官还是百姓,他都一视同仁,来者不拒。


1973年杨以阶先生被诊断出患有腹主动脉瘤,上海中山医院王一山教授专程前来会诊,但当时无论是因技术条件还是他个人的体质,都无法进行手术治疗。1979年12月25日杨以阶先生参加安徽省“两会”,在上午听完报告后要返回驻地,作为第四届省政协委员,他应住长江饭店,却跟着人大代表坐车到了江淮旅社,下车后发现不对,工作人员本欲安排专车将其送回长江饭店,但他急于返回,执意乘坐公共汽车。当时正值下班高峰,人员拥挤,致使他的腹主动脉瘤破裂,腹腔内大出血,正在开会的杨文堂院长安排医生前往抢救,但因出血过多,抢救无效,杨以阶先生于当日晚间在安徽省立医院ICU病房仙逝。


杨以阶先生勤学苦练,乐于接受新知识,尤其是现代医学知识。比如遇到肾病患者出现蛋白尿、肝炎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时,他都有独特认识并有相应处理办法。他曾与省立医院泌尿外科合作,应用石莲子汤治疗乳糜尿,疗效良好,该成果被总结发表于《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上。对于现代医学中的解剖学知识、生理学知识他不断增进认知,将其与中医学的五脏六腑理论进行区别,并探究其关联。


杨以阶先生毕生刻苦力学、虚心求教,不仅在中医方面造诣很深,而且不抵触现代医学。诊治疾病时充分汲取前人成法,又不拘泥于此,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综合分析,自成一体。杨以阶先生临床实践经验十分丰富,尤其擅长诊治中医急性病与儿科疾病,也精于内科与妇科杨以阶先生高超的医术和刻苦钻研的品格可以从病人的回忆和他的备课笔记中窥见一斑。杨以阶先生对于病人不分贵贱,有求必应,高度负责,尤其对贫苦病儿更是经常免费诊治。杨以阶先生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值得后辈永远学习并发扬光大。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