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Yánɡ Tí

别名

东方宿、连虫陆、鬼目(《本经》),败毒菜根(《永类钤方》),羊蹄大黄(《庚辛玉册》),土大黄(《滇南本草》),牛舌根(《镇江府志》),牛舌大黄(《植物名实图考》),鸡脚大黄(《中医药实验研究》)。

释名

《本草纲目•卷十九•羊蹄》曰:“羊蹄以根名,牛舌以叶形名,秃菜以治秃疮名也。”又因功似大黄,故有“羊蹄大黄”、“土大黄”、“牛舌大黄”之称。

来源及植物形态

羊蹄,始载于《本经》。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羊蹄Rumex japonicus Houtt.的干燥根。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等地。


羊蹄Rumex japonicus Houtt.

采制

栽种2年后,秋季当地上叶变黄时,挖出根部,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性味归经

性味:苦,寒,有小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无毒。"

③《唐本草》:"味辛苦,有小毒。"

④《本草衍义补遗》:"甘。"


归经:《本草撮要》:"入手少阴经。"

功能主治

清热,通便,利水,止血,杀虫。治大便燥结,淋浊,黄疸吐血肠风功能性子宫出血,秃疮,疥癣,痈肿,跌打损伤


1.羊蹄性寒,味苦而涩,入血分而功擅凉血止血,凡衄血、咯血、吐血便血崩漏及紫瘢等诸种出血证属血分有热者,皆可应用,可单味内服。本品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同用,如《本草汇言》以羊蹄根和麦门冬煎汤饮,或熬取浓汁加炼蜜收膏服用,治热郁吐血。《永类铃方•卷十三•肠风下血》以之与连皮老姜同炒赤,以缓减其苦寒之性,以无灰酒淬之,去渣,饮服,治肠风下血。临床上以本品与红枣同煎服,用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瘢,有一定疗效。


2.羊蹄味苦性寒,可除湿热而杀虫疗癣,又能止痒,为治疥癣良药,多作外用。如《履巉岩本草》羊蹄根细切捣碎,或研末外敷,治瘿瘤湿癣,浸淫日广,痒不可忍。《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十四》羊蹄根散以本品合枯矾研末和匀,醋调敷,功能渗湿止痒而疗癣。或用鲜品捣烂,绞汁外涂。治疥疮,《外台秘要•卷三十•疥癣恶疮方》引《集验》疗疥方,则以羊蹄根捣,和猪脂,入盐少许日涂之。


3.本品内服有类似大黄的泻热通便作用,惟其效较缓,可用于大便秘结。如 《本草衍义•卷十二》治产后风秘,《太平圣惠方•卷第五十八•治大便卒不通方》治大便卒涩结不通,皆用本品单味煎服。若治热结便秘,可与玄明粉同用。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10~15g,入汤剂煎服;鲜品30~50g,亦可煎服或绞汁去渣服用。


外用:适量,捣敷;磨汁涂;或煎水洗。


注意:《本草汇言》:脾胃虚寒,泄泻不食者切勿入口。

各家论述

①《本经》:"主头秃疥瘙,除热,女子阴蚀。"


②《别录》:"主浸淫疽痔,杀虫。"


③《日华子本草》:"治癣,杀一切虫肿毒,醋摩贴。"


④《滇南本草图说》:"晒干为末,敷马刀,石痈,疔毒,癣疮,疥癞,痈疽,瘘疬等症,用醋为使,破烂用油调搽。"


⑤《滇南本草》整理本:"治诸热毒,泻六腑实火,泻六经客热,退虚痨发烧,利小便,治热淋。杀虫,搽癣疮、癞疮。"

按语备注

羊蹄根苦涩而寒,以凉血止血,杀虫疗癣为功,犹为外用治癣、疥之要药,故民间有称之为“癣药”者。其泻下通便作用又颇似大黄,故又有“土大黄”之名。据《中药志》记载,本品在长江以南民间常用者为羊蹄及尼泊尔酸模,长江以北常用者为巴天酸模。均为蓼科酸模属植物的根部。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