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概念

妊娠四、五月后,妊娠腹形小于相应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称为“胎萎不长”。

 

本症首见于《诸病源候论》,称为“妊娠胎萎燥”;《妇人大全良方》称为“妊娠胎不长”。

 

胎萎不长”应与“胎死不下”区别,本症为腹形虽小,但胎儿存活,胎动存在,而生长发育迟缓为主要特征;孕期胎死腹中不下,则胎动停止,腹部不再增大,反而缩小。通过临床症状及理化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鉴别与治疗

常见证候


肾气亏虚胎萎不长:妊娠腹形小于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腰膝痠软,头晕耳鸣,或形寒畏冷,手足欠温,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


气血两虚胎萎不长:妊娠腹形小于妊娠月份,胎儿存活,头晕眼花,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阴虚血热胎萎不长:妊娠腹形小于妊娠月份,胎儿存活,颧赤唇红,咽干喜饮,手足心热,烦躁不安,舌红,苔少,脉细数。


气滞血瘀胎萎不长:妊娠腹形小于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胸胁胀闷,或有腹部胀痛或刺痛,肌肤干燥或甲错,口干不欲饮,舌黯红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弦或涩。


鉴别分析


肾气亏虚胎萎不长与气血两虚胎萎不长:二者同为虚证。肾气亏虚胎萎不长,因素禀肾虚,或房室不节,损伤肾气,肾气虚弱,精血不足,胎失滋养,而致胎萎不长;气血虚弱胎萎不长,因素体气血不足,或胎漏下血日久,耗伤气血,冲任气血不足,胎失濡养,而致胎萎不长。肾气亏虚者,腰膝痠软明显,且伴有头晕耳鸣,神疲乏力等肾虚证候,肾虚阳气不足,则见形寒畏冷,手足不温等症状;气血两虚胎萎不长,有头晕眼花,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苍白或萎黄等气血不足之表现。在治疗上,前者宜补肾益气,方用寿胎丸党参熟地枸杞子;后者宜补气养血,方用八珍汤或胎元饮。


阴虚血热胎萎不长:多由孕妇素体阴虚,或久病失血伤阴,或孕后过食辛辣及辛热药物,以致热邪灼伤阴血,胎为热邪所伤,又失阴血的濡养,因而导致胎萎不长。其临床特点是:颧赤唇红,咽干喜饮,手足心热,烦躁不安,舌红,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养血育胎,方用保阴煎枸杞子、女贞子


气滞血瘀胎萎不长:因素性抑郁,孕后情志不遂,气滞血瘀,冲任不畅,胎元失养,故使胎萎不长。其临床特点是:胸胁胀闷,腹部或有胀痛及刺痛,肌肤干燥或甲错,口干不欲饮,舌质黯,脉沉弦或涩。治宜理气活血,佐以养血安胎,方用益母丸。胎之在胞,全赖血气以养。《胎产心法》云:“凡长养万物,莫不由土,故胎元生发虽主乎肾肝,而长养实关乎脾土。”故治疗宜重在补脾胃,益气血,养胎元。

文献与评述

《景岳全书•妇人规》:“胎不长者,亦惟血气之不足耳。故于受胎之后而漏血不止者有之,血不归胎也;妇人中年血气衰败者有之,泉源日涸也;妇人多脾胃病者有之,仓縻薄则化源亏而冲任穷也;妇人多郁怒者有之,肝气逆则血有不调,而胎失所养也。或以血气寒而不长者,阳气衰则生气少也;或以血热而不长者,火邪盛而真阴损也。”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