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循筋拨点疗法——直络

王家祥

签约讲师

浏览:847

时间:2020-08-21

我在进入南宫门时师父就要求我一定要好好思考思考丝瓜络,当时我师父就说:“丝瓜络和人体的经脉是相通的,理解好了丝瓜络你也就理解了经络,你也就可以灵活的去运用了。”在那个时候我对经络的理解比较简单,也就是联系脏腑和肢体的,网状结构。没有太深入的去理解和研究。《内经》当中有句话“直者为经,支而横者为络。”。通过临床的不断感悟我认为络脉就像树的枝桠一样,无处不在,故而全身无处非络。我逐渐的总结出了一套络脉系统,我将这络脉系统分为六种情况:一是浮络,二是直络,三是斜络,四是交叉络,五是散络,六是横络。


我先谈一谈直络,对于直络的感悟最先起源于我对于肩胛间区的感悟;早年我对于颈椎病的治疗,其中最让我头痛的是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其平时虽然以头痛头昏为主,也有眼部干涩、视物昏花,耳鸣等情况,而由于交感神经的刺激患者常常会突发心悸胸闷恶心呕吐的症状。我在临床中常常有患者在候诊或者治疗过程中突发心悸胸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的情况;早年因为患者的诊断是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受之前读书时教材的影响,注意力就集中在“颈椎”二字上;当时就单纯的认为是颈椎的原因,就中点针对颈椎去揉按或者针灸处理,一直没有取到过满意的疗效。


由于我的专业是中医骨伤,我在阅览骨伤以外的书籍时,如果描述有相关骨伤症状的,我习惯性的会多看几遍;学医本来就应该是一专多能,我虽然是骨伤专业为主,而我内外妇儿一样学习,经常也会看看除了骨伤以外的其他疾病。因为中医本来就是一个大科,老一辈的中医大都是全科,我们现在虽然有分科,但作为临床医生,也可以将其他专业的精华纳入到我们的骨伤当中来;我一贯秉承“一专多能,汇融百家”的思想,故而涉猎的医书也比较广泛。我在学习《金匱要略》的时候,在其中的“痰饮咳嗽病脉证”这篇中有一句话引起了我的重视,这句话是“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按中医来讲患者的心悸胸闷、头晕耳鸣等症状,就是痰饮所致嘛。饮停心下,如果上逆于心就会出现心悸胸闷,如果上逆于头就会头晕耳鸣,治疗就应该抛开西医的交感神经思维,按中医痰饮入手即可嘛。明白了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痰饮所致,其中的“其人背寒冷如手大”这句话就引起了我的重视。在此后遇到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患者我每一个都仔细询问后背的感觉,其有的患者描述在两个肩胛骨之间有手掌大一块是冰凉的,部分患者还描述这一区域有凉气向外冒。也有的患者表现为两个肩胛骨之间感觉僵紧,僵紧也是寒的一个表现,寒主收引嘛。这是什么原因呢?在此之前我通过对《内经》篇中“卫气行”的感悟,我认为人体的卫气是从头部向下敷布的,且卫气经体表还要进入体内,如卫气在肩胛骨这个区域闭堵,则卫阳就不能正常进入体内而温煦脏腑,心脏缺乏阳气的温煦,复受痰饮的侵袭,就会出现心悸胸闷的情况;如肺得不到卫气的温煦,就会出现咳嗽气喘。当我想明白这个道理后,我这类患者的中心就放在两个肩胛骨之间,发现这类患者在这一个区域均会触摸到明显的筋结和压痛点,因为患者的症状不同,而其筋结点的分布亦不固定,但其不离两个肩胛骨之间的区域,这肩胛间区是两个肩胛骨内上角与肩胛下角之间的区域,其筋结点主要分布在这一区域的竖脊肌之上。我将这一区域定名为肩胛间区。对于心悸胸闷咳嗽气喘,我们在肩胛骨之间找到筋结,用力拨开以后,其症状大都立即缓解。


后我又进一步得思考其有效得原因,且背部得这些筋结点也大都分布在脏器得俞穴附近,如心俞肺俞厥阴俞等等,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如在《素问・举痛论》里提到“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而《灵枢。经脉》里面多处提到某经络于某府某脏,如“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这些篇章描述的“系”和“络”实际指的就是络脉。心系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其从那里到那里;我认为背部的俞穴实际就是指的我们人体脏腑通过络脉联络于脊柱的部分,当我们背部的俞穴出现闭堵,其对应得脏腑就会由于卫阳不能通过这个俞穴内入以温煦而出现对应的症状。


当我想通了这个道理以后,我遇到胃痛的就去找胃俞,在胃俞附近真的有筋结点,而胃不痛的这附近没有筋结点。而胆囊疼痛的,我发现其胆俞有压痛,但不如胆囊向后平行区域压痛那么明显,且处理胆囊向后平行的压痛点比胆俞效果要好的多;后来我又逐渐发现腰三横突的筋结点治疗急性腹痛立竿见影。眼睛胀痛的大多在眼睛平行的头枕区域有压痛点,通过拨按这压痛点,眼睛的疼痛大都会立即改善;鼻塞的在鼻子感觉堵的厉害的地方向后平行区域有明显的压痛点或者筋结,揉按以后症状大都会立即改善。且发现眼睛和鼻子如果只是一侧有问题,则有症状的一侧头枕部才会有压痛或者筋结,而无症状的一侧则无压痛与筋结。后面进一步发现咽喉肿痛的其颈部平行区域的夹脊穴或者旁边会有明显的筋结和压痛,处理后咽喉的肿痛会的到缓解。对于中风后遗言语不清的,我发现在哑门穴旁的夹脊穴有明显的筋结,通过处理这里的筋结,其语言恢复挺快。



通过这些患者,我发现一个规律,就是前有症状的其躯干平行的后部大都可以触摸到筋结,处理头颈胸腰后面的筋结,其在躯干之前或者躯体之内的症状都会得到应有的改善;这都是络脉前后相连的原因,我将这种前后相连的络脉称之为直络。

关联词条:

  • # 按摩推拿法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王家祥,已授权四君发表使用,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