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谢利恒的地理医学观

求道

浏览:78

时间:2023-11-09

谢观(1880-1950),字利恒,自号澄斋老人,武进罗墅湾人。伯祖兰生、伯父葆初皆孟河名医,葆初学宗徐灵胎、喻嘉言,于伤寒尤精,擅治外感之证。谢氏幼承家学,兼通经史舆地,于苏州东吴大学深造时拜入孟河名医马培之门下学医。年轻时曾任地理教师、商务印书馆编辑等职。后积极投身中医事业,主张攻医者对历史、地理、生物、自然、社会诸科学均需略涉藩篱,方能“会共通而观共变,而得医术之大全”。曾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校长及上海市国医公会、中央国医馆等学术团体职务。面对民国政府限制和废除中医的法案,谢氏作为首席代表两次赴宁抗争,终致法案撤销。谢氏主编有《中国医学大辞典》,撰著有《中国医学源流论》、《中国医话》、《中国药话》、《澄斋医案》、《澄斋杂著》等。他的道德、文章及精神为今日中医学界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深思、继承、发扬光大。


谢氏专擅历史地理学知识,在其丰富的社会阅历和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逐渐与医学融合,形成地理医药学思想,对中医临证施治,、养生保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1. 异法方宜,皆归实用


中国幅员广阔,川原交错,且具寒温热三带气候,各地水土气候不同,人们体质习俗各异。《素问·异法方宜论》曰:“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洌。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炙焫。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瘘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谢利恒在此基础上,凭借其扎实的舆地学功底与中医学知识,构建了新时代的“异法方宜论”。


东方以江苏、浙江为代表。苏浙二省,地处江南水乡,加之海洋性气候特点,因此湿热为病多见。故苏浙医不能墨守仲景成法,而常师其意化而裁之。谢氏曰:“以苏浙而论,长江以南,钱塘以北,纵横五十余县境,皆太湖湓地也。土浅水多,蚕桑稻米之利,为全国上腴。然因海洋气候之蒸发,湿温症独多,虽腠理宜通,大便宜畅,然郁邢不为汗解,不为下解,维有芳香化浊,淡渗化湿,足以去病之症结。而青篙、覆香、佩兰等对症之药,亦遂就地而产生。”


西方以四川为代表。江南诸医视乌附为虎狼之药,而川医好用乌头、附子,且用量较大,却少见动火伤阴之弊。一般解释是四川盆地,气候潮湿,需用辛温之品来驱散寒湿。谢利恒却以地理学家的眼光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长江上游,由青海西康雪山中急流入川,寒性正盛,川人饮此寒水,故用乌附热药适得其平。解表亦非多量麻柴无能为力。”“谢氏以地域水性来解释川医多用乌附,可谓慧眼独具。


南方以岭南闽粤为代表。谢氏指出:“闽粤地跨热带,蒸发甚而腠理疏,既易受寒,又易受湿,故多用燥药以化湿,热药以温中,而于辛散则罕用。”以产妇调养法为例,广州妇女常以生姜熬醋,于产后匝月内拌饭食之,而在苏浙地区,妇女产后血少阴虚,一般多服平和清养之剂,但若旅居广州,亦需遵守彼中成法。谢氏分析道:“广州地近热带,腠理松疏,而由五岭南坡泻下东、北两江之水,萃于广州,寒性未散,故以生姜温其内,酸醋收其外,一温一敛,足以祛寒而固气,故产后用之,竞等于脱胎换骨之妙也。”谢氏寓居广州时,其妻亦因用此法调养而旧疾悉去,体健逾恒。


北方以山陕为代表。山西、陕西地处北方,天气高寒干燥,冬季寒风凌冽,人体腠理固密,皮肤坚厚,故发表多用羌防麻桂重剂。


中央以湖南为代表,湖南地处温带,岭北江水性寒,长沙是东汉张机任太守处,故湘医谨守仲景伤寒法。谢氏言:“岭北之湘资等水泻于湖南者,性质又异。盖均属寒性,而湘省则在温带,迥非广州热带之比,故湘医用药,遂以仲景仿寒法为正宗。表则桂、麻、柴、葛,凉则硝、黄、芩、连,温则姜、附、椒、萸,补则参、苓、术、草。按方施治,因应咸宜。”


2. 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中国疆域的广阔,地形气候的差异,疾病种类的繁杂,形成众多医疗方法,可谓取精用弘,世代相传。谢利恒在任职中央国医馆常务理事期间,撰写了《征集各地方案议》,指出人的先天禀赋不齐,后天风土、饮食和环境各异。西川长饮冰雪之水,民多内寒,故常用乌、附、椒、桂等温阳祛寒;粤东瘴气弥漫,人常服槟榔白芷防瘴避秽;东南之人,饮食淡薄,身体多虚弱,所以宜用柔剂。


针对丸散膏丹等中成药的药味分量问题,谢氏认为:“尤之颅圆踵方,固宜冠规履矩,然大小之间,宜任各人之支配,不能划定尺寸。若以各地方成方一律依古方改定,则是削足适屦,艺非大谬!”认为前辈医哲结合当地水土习性和人们的体质情况,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修改了古方的药味与份量,使这些中成药能更适合当地人的体质,更有效地医治当地人的疾病。这正是中医“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医药法则之精华。


3. 中西异同,各随所宜


1930年,国际联盟会卫生科长费而伯应邀来华考察医学,他认为:世界各族人民体格生理构造相同,治疗方法也应一律,故医学当废中医而从西医。谢利恒听后,当场予以反驳,指出了中医注重地理水土及人的体质差异,所以有各地不同的治疗方法。并进一步分析西医、中医的治疗方法:“再西医治病,但凭生理病菌之状况,处方皆大致有一定标准,中医则各用各法,随机应变,无一相同,其优点劣点亦均在此。华人食料,以植物为主,动物为辅;西人食料,以动物为主,植物为辅,其性情体格,遂大不同。故中医治病,以植物为主,矿物为辅;西医治病,以矿物为主,植物为辅。天然之习惯如此,故疗病亦有自然之趋势,此皆中西异点之最著者。今人不揣其本,而欲强齐其末,此空言扰攘之所以日多也。”


总之,谢利恒因家学渊源,天资颖悟,深谙舆地之学,精通中医药学,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谢氏地理医药学思想,对今日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参考价值,值得今日业中医者深入研究、借鉴与继承。


【参考文献】


张如青. 论谢利恒地理医药学思想[J].中医药文化,2015,10(5):10-14.


陈道谨.近代蜚声医坛的谢利恒先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2):63.

关联词条:

  • # 谢观(谢利恒)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转自  孟河医学   公众号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