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桂枝汤乃寻常食品
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第一首方,“表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调阴阳”。柯琴更称之为“仲景群方之魁”。可见历代医家对此方推崇备至。
但我这里不是讨论这些,我感兴趣的是这么一首高效的处方,它的组成却是十分的平易,方中的五味药都是寻常食品,或食品的调合剂。
关于这方面,历代医家也早就注意到并多有论述,然而都是说方中四味药,少有认为芍药也是食品的。讲的最有代表性和比较全面的要属郝万山,他说:“我们再仔细琢磨琢磨这张方子,桂枝,是桂树的枝。而桂皮,是我们经常用来做调味品的。作菜的佐料。生姜更是我们作菜的佐料之一。“要得香,葱蒜姜。”厨房天天必备啊。大枣,更是我们常吃的食品。甘草,有时候我们做某些特殊饮料的时候,作为特殊的调味品。(郭按:在延边,朝鲜族做的冷面,比较正宗的,他的汤就是加用了几种中药煮成的,其中就有甘草。)你看,桂枝汤一共5个药,有四个来自食品。芍药我们虽然不直接把它作为一个食疗的东西,但是我们在饭店吃饭的时候,厨师还专门用萝卜雕成芍药花的样子,看着赏心悦目,增进食欲。所以,这5个药都与食疗有关”。
我们可以注意到,郝老师虽然也说:“这5个药都与食疗有关”,但却是:“用萝卜雕成芍药花的样子,看着赏心悦目,增进食欲。”,这个就真是有点勉强了。
最近偶尔看了一段《史记》,说的是子虚,乌有,无是公(郭按:三个虚构的人物---也是后世“子虚乌有”这句话的由来)三人闲谈诸候围猎的盛况(见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发现原来芍药古人也是用来调和食品吃的:“于是楚王乃登阳云之台①,泊乎无为②,澹乎自持③,勺药之和具而后御之④。”
看了这一段话,证明古人确实是用芍药来调合食品内服的,而且还是很讲究的,大概不是平民可以随便就能吃到的(是献给诸候王吃的),具体做法和食用法虽然已经不得而知。但退一步说,即使不是用的芍药的根,那也一定是用的芍药的花(或是叶?)而决不是“用萝卜雕成芍药花的样子”。
从此我们可以理直气壮的说,桂枝汤的五味药都是可以作为食品来吃的。
注:
①阳云之台:楚国台榭之名,又名阳台,在巫山下。
②泊乎:通“怕乎”,犹“怕然”,安静无事的样子。按《说文》:“怕,无为也。”无为:泰然无事。
③澹乎:犹“憺然”,安静无事的样子。澹,通“憺”。按《说文》:“憺,安也。”自持:保持安静的心态。
④勺药:即芍药,香草名,古人用以为调料。和:调和。具:通“俱”,齐备。御:进献。
译文:于是,楚王就登上阳云之台,显示出泰然自若安然无事的神态,保持着安静怡适的心境。待用芍药调和的食物备齐之后,就献给楚王品尝。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郭永来,已授权四君发表使用,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四君期盼您的投稿,共建专业中医数据库。投稿文章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投稿邮箱:414427872@qq.com,邮件标题为文章名+作者+联系方式。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