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上病下治医话

四君人参

浏览:418

时间:2020-09-03

张某,男,46岁,农民。2014年5月6日诊。主诉前额胀痛6个月。半年前患者不慎感冒风邪,出现头痛发热恶寒身痛等症状,自购感冒清热颗粒服用;3天后发热退,但头痛症至今不愈。其间服用不少中西药物,效果不够理想。患者自述头痛以前额为甚,午后尤甚,痛剧时欲裂,伴见咽干口苦心烦不宁、便干溲赤、腹部胀满等症;诊见舌苔黄腻,脉浮紧等;腹诊见腹部充实、膨满,左腹部压痛。辨证为里热实积,兼夹表邪;治当泄热通便,解表达郁。提到治疗时,患者提出要用既能治病,又使用方便的办法。


嘱其服用防风通圣丸(腹诊也支持选用此方),每日服3次,每次12克。


3天后来诉,服药后觉头痛明显减轻,大便通畅。又服药7天后,头痛及伴随诸症均失,病告痊愈。


半年之长的痼疾,给患者带来了颇多痛苦,经辨证后治用防风通圣丸,结果很快痊愈。


祖国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以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中医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如“上病下治”等就常常为我们临证提高疗效提供帮助。


“上病下治”首见于《皇帝内经》。如《素问·五常政大论》就曾首先提到“病在上,治之下”的原则。治疗疾病,除了常规治法以外,有时还用到异乎寻常的治法。“上病下治”有时确能巧妙地解决一些疑难病症,因此在临证实际中往往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有时病人的病痛部位并不一定是病变所在部位,这时只重视针对病痛部位的治疗是错误和无效的。如果能采取治病求本的原则,找到真实的病变部位进行治疗,则可能会得到很好的效果。治病要治本,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所谓“上病下治”,即发生在上焦或头部的一些病证可通过调治下焦的办法而获取治疗效果。本例患者表现为头痛症状,经过详查发现患者头痛之因实为肠腑热积,通过通腑泄热法治疗最终获得了治愈头痛的目的。患者的病痛虽然表现在头部,但是病位却在下部之肠腑。头痛症是标,肠腑热积是本,治病必求于本,归根结底“上病下治”治的还是病本。

关联词条:

  • # 防风通圣散
  • # 头痛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吴建华,来源华夏中医论坛原创文稿,由四君摘选编辑。四君期盼您的投稿,共建专业中医数据库。投稿文章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投稿邮箱:414427872@qq.com,邮件标题为文章名+作者+联系方式。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