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与高血压防治
高血压是一种心脑血管综合征,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血压和心脑血管事件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是独立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病人在静息状态下,非同日3次测量的血压值均在(130~139)/(85~89)mmHg,美国国家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价和治疗委员会第七次报告(JNC7)将其定义为高血压前期;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和欧洲高血压学会又将其定为正常高值血压;也有人称其为临界高血压。高血压前期是指介于正常血压和高血压之间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具有潜在的高血压风险,处于高血压前期这一血压水平的人群大量存在,约有半数的临界高血压最终发展为高血压。
高血压前期人群是高血压病的强大后备军。心脑血管病的危险不仅仅发生在高血压期,也发生在高血压前期;与正常血压者相比,高血压前期能明显增加发生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因此,对高血压前期的干预显得非常重要。
高血压前期中医干预属治未病范畴,是基于治未病理论下高血压前期的处理原则,是治未病理论在临床中具体运用的典范。
“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和养生策略,是迄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方针的最早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段话语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也提到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疾病防治原则。因此,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也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在《类经》中则进一步指出:“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他还指出:“履霜坚冰至,贵在谨于微,此诚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也。”可以说张景岳是一语中的,指出了“谨于微”就是“治未病”的关键所在。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是统一的,当机体阴阳失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失去平衡,疾病就会随之发生。高血压前期的发生主要与禀赋不足、饮食不节、劳逸失调和情志不和等因素有关,其发病则是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的结果。中医这些有关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病的理论与现代医学基本相同,这为中医药防治高血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掌握应对疾病的有效的主动权,其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与西医高血压三级预防竟不谋而合,从中医的自身特点来说更适合高血压前期的调理治疗。及时发现高血压的端倪——高血压前期,早期诊断,把握时机,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运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早期介入治疗,对阻断高血压病的发生和发展,无疑起着积极的决定性作用。
一,未病先防:此期主要适用高血压前期的预防。
1,合理饮食 选择食物应合理搭配,口味应清淡,忌恣食肥甘厚味,以防脾胃损伤,健运失司,聚湿生痰,痰浊内盛,化热化火上扰清窍而诱发临界高血压乃至高血压。《素问·五藏生成》说:“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过食咸盐,损害心肾,殃及血脉,体内水钠潴留,血压升高,因此还要低盐饮食,每日食盐控制在6g以下。
2,调节情志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保持乐观情绪,避免七情过极、肝郁化火、气火上炎而引发临界高血压。
3,改善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防治高血压的基础,贯穿于高血压防治的始终。起居应顺应自然,还要戒烟限酒;长期吸烟,“毒草重灼脏腑,游行经络,壮火散气”(清代著名医家张璐《本草逢源》),加速动脉硬化的形成,促使血压升高;嗜酒无度,损伤脾胃,运化失健,痰浊内阻,清阳不升,而致血压升高。平时还应适量运动,促进血脉流通。
二,既病防变:一旦患上高血压病,应及早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疾病发展、传变。在未病先防基础上,通过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法宝,合理选用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是能够较好地控制血压,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三,病愈防复:当高血压出现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后,祖国医学不但注重对并发症积极的救治,还十分注重对并发症愈后复发的预防。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吴建华,来源华夏中医论坛原创文稿,由四君摘选编辑。四君期盼您的投稿,共建专业中医数据库。投稿文章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投稿邮箱:414427872@qq.com,邮件标题为文章名+作者+联系方式。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