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震名“论陶节奄”(读书笔记)
清朝的吕震名,在他的《伤寒寻源》一书中,专门有一篇文章——“论陶节奄”。
被人专篇议论,是要有一定资格的。“陶氏之学,盛行于世久矣。”篇首的这句话,证明陶节奄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
陶华,字尚文,号节奄,明代医家,撰《伤寒六书》。在伤寒学派中的地位如何呢?“人谓仲景之学,得陶节庵而始彰”当时大众的看法是,他对仲景之学进行了发扬。
当然吕震名是不赞成这种说法的,并且认为陶节奄歪曲了仲景学术,并强调自己的看法不是鸡蛋里挑骨头,还列举数条加以说明。“吾谓仲景之书,得陶节庵而遂废,非苛论也”
“节庵毕生精神,致力于仲景《伤寒论》,非不费一番苦功,而卒为王叔和所掩。故其论伤寒仍指为冬月正病,以桂枝麻黄二方,专为冬月正伤寒说法。此外论温论热,仍按节气论病,此仍沿序例之说,而于伤寒开手辨证功夫,尚未透彻。”
这是吕反驳陶的第一条,大意说:陶节奄毕生研习《伤寒》,但还是犯了初学的错误,被王叔和的“伤寒例”迷惑,认为伤寒、温病是节令病——冬为伤寒,春为温病,夏为暑病...。失去了辩证论治,止以节气为依据对疾病做出诊断,麻黄汤、桂枝汤冬季以外的季节就不能用了吗?这当然是错误的。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疾病的发生,季节性因素也占很大比例的。不能因吕震名此段说法,而矫枉过正。
“至其六经分证,牵入《内经》热病法,与仲景伤寒法一并砌入,混同无别。”
这是第二点,《伤寒》六病症候,与《素问.热论篇》六经症候确实有很多不同处。如果混同一处,更容易造成混乱。莫文泉的“伤寒六经解”的观点我比较赞成,《内经》六经是以经络为基础的,《伤寒》六病,是以邪气深浅为基础的。虽然都是太阳、少阳、阳明...这些名词,但含义不同。二者混同,不如各凭各说更清晰。
“其论脉尤为可议。仲景识病大法,全凭脉证互参,方能谛实病因。论中《辨脉》《平脉》两篇,精微圆妙,非寤寐神游,焉能窥其奥旨?且其脉法之散见于六经篇中者,更当随证体认。节庵乃谓但凭浮中沉三部,及指下之有力无力,分别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殊不知此仅持脉之大纲,恶足以尽病情之变?”
第三点,四诊合参才是王道。不过,佛陀尚有方便法门,后学由浅入深,无可无不可。
“而其尤悖谬者,谓小柴胡汤可以通治温疫时证,见热甚,合解毒汤,不须论脉。此病定一七或二三七,自然汗出身凉而愈。信如此言,更不必辨其何经何证,并不必再辨浮中沉三部之脉,并不必辨其脉之有力无力,但用一小柴胡汤,听其延久自愈。此说一开,病之轻者,延久始愈,病之重者,后救亦无及矣。乃此书偏盛行于后世者,皆由今人无不避难而趋易,得如此简便之法,谁不乐从?”
第四点,废医存药不行。
“而节庵自序乃云:后之同志,但须熟玩此书,不必集闲方而观别论。是分明教人以不必复读仲景书矣。试思仲景妙蕴,安能阐发得尽?纵日谆谆教人以宜学仲景,人犹畏难而思阻。今如集中所辑方论,即果搜剔无遗,亦只拾糟粕而遗神髓,何如汲汲直追仲景渊源?语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欲学伤寒,舍仲景其谁与归?”
第五点,谦虚使人进步。O(∩_∩)O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原创文稿,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四君期盼您的投稿,共建专业中医数据库。投稿文章获得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投稿邮箱:414427872@qq.com,邮件标题为文章名+作者+联系方式。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