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泻琐谈
在《医学启源》中认为泽泻:“其用有四:入肾经,一也;去旧水,养新水,二也;利小便,三也;消肿疮,四也。”我们认为重点在于“去旧水,生新水”泽泻能够利水去湿是医家所公认,没有什么值得分析的。但它同时又能够“起阴气”,“止消渴”就反映出它的作用并不单一。许多医家因此把水分为两类,如刘潜江分为真水和凡水;邹澍分为生水和熟水;都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我们对水的认识。我觉得如果提纲挈领的话,还是《医学启源》的“去旧水,生新水”比较简洁。
机体内的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听话”的,供生理活动需要,这类可以叫做新水,其实就是人体正常的津液;另一类是桀骜不驯的,在体内或上或下,能引起机体眩、悸、渴、呕、利等症状,这类水可以叫做旧水,其实就是水饮。这两类水并不能协调存在,总是一胜一负。泽泻的作用无非是打击叛逆的,扶持顺从的。旧水一般都是机体用过的水,比较污浊了。泽泻排除旧水相当于把机体中的污垢冲刷干净,《本经》中说它能主风寒湿痹,治疗风寒湿痹的一般都是风药,泽泻为什么也行呢?风药治痹相当于干洗,用泽泻是水洗。邹澍说:“至风寒湿痹之得解,水得之而消,又莫非渣质之流行。”《别录》记载能“逐膀胱”,后世医家认为它能去湿热,恐怕也是冲刷污垢的意思。
泽泻,茯苓,猪苓都能利水,但泽泻还有降脂的作用,其他两味没有。血脂过高在我们中医看起来也是污浊不清的东西混在了血液里,沉积在血管上,泽泻能清刷污垢,所以能够降脂。其它两味虽然也利水,但是缺乏去污能力,就象只用清水,不打肥皂一样。泽泻连风寒湿痹的沉积都能冲刷,何况是血脂呢。有些反中医的人士如方舟子认为六味地黄丸中含有泽泻不安全,他说饲喂含泽泻提取物的饲料3个月,使大鼠的肝脏出现混浊肿胀和玻璃样变性,肾脏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出现肿胀、空泡变性。方先生是什么样人,将来自有定论,我们这里暂不废话讨论。但我们应该对泽泻的毒性有个正确的认识,凡是得出这种结论的试验一般都是做的毒理试验,要分几个剂量组,即使最低的剂量组用量也比我们人类的正常用药量要大很多倍,而且一天不落的给动物灌胃好几个月。用这种措施如果动物的组织器官没有一点损害的话,只能说明一个问题,灌的是白开水,根本不是药。所以方先生的聪明之处在于擅长欺骗一些不爱思考的人。还有另一个高明的地方在于“只破不立”,先生句句不离科学,可是要问问先生在科学方面到底有什么建树呢,他可能又回答不上来。他擅长的只是破坏有序,制造无序。别人盖座房子要好几个月,他拿个手榴弹炸掉只是瞬间就可以完成,然后可以从这种破坏中得到快意快感,还能得到名利。这种做法倒是符合自然规律,因为就一个孤立的系统来说,它自发的变化总是朝着熵增加的方向进行的,所以事物总是要从有序走向无序的,不过这种作为太简单了,搞破坏谁不会啊,一个顽皮的孩子或有些心理疾患的人都能做得出来,因此靠这种方法出名为正人君子所不齿。
不过也要感谢方舟子,他的文章对我们有帮助,我们思考一下为什么肾小管上皮细胞会肿胀呢,泽泻能够冲洗污垢,对机体起到有利的作用,但把一个东西洗干净以后就应该结束了,如果还不停的冲刷,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我们如果洗上半天衣服,把手拿出来时会发现皮肤都泡白了,有些肿胀的感觉。肾小管经过大剂量长时间的冲刷会肿胀也就不足为奇了。泽泻的“泻”是一个去旧的过程;“泽”是迎新的过程。所以泽泻的作用就是把一个脏的容器冲刷干净,再装入清水。绮石在《理虚元鉴》中论泽泻:“每称泽泻有神禹治水之功。夫亦未尝究其命名之义矣。盖泽者,泽其不足之水;泻者,泻其有余之火也。”这种解释比较合理。但我们认为其泻不仅是泻有余之火,还要泻有余之水。《本经》说它“消水,养五脏,益气力”。意思也是先去掉旧水以后,机体能生出精微,然后五脏得养,气力得益,面能生光。
不过泽泻毕竟是以泻为主的,不能看成补药。《本草蒙筌》说:“泽泻多服虽则昏目,暴服亦能明目”。这说明什么呢?短期内服用泽泻可以把机体内的污水换成清水,所以能明目,但长久服用的话,因它泻性比较强,对真气有损耗,所以又能昏目。正象李时珍说的:“若久服,则降令太过,清气不升,真阴潜耗,安得不目昏耶?”可见泽泻还是以降为主。它的升是降以后的结果。它本身并不能象黄芪升麻那样主动的升。《读医随笔》中称:“泽泻,辛麻苦寒,入三焦、膀胱,迅逐水邪。其辛麻能使三焦、膀胱之细络为之开疏,而水得畅下。”如果泽泻辛麻的话,可以推论出其性上升,可是不知道这个辛麻的说法怎么来的,在文献中找不到,如果说是亲自尝出来的话,我们不妨也尝一下泽泻,确实体会不到有辛麻的味道。所以这条理由也不充足。
总之,因为文献记载泽泻的功效有双向性,既能消水,利小便,去湿热,又能起阴气,养五脏,聪耳明目。后人解释时只能有两种途径,或者在方向上分个先后,用先上后下,先下后上的方式来解释;或者把水分为两种来解释。我们归纳一下文献,基本上都是这两种思路。把水分为两种是比较符合人体实际的,机体内确实有正常的津液和不正常的水饮。《伤寒论》中常说有水饮的患者口渴,就是说不能解渴起不到津液的作用。而且这种口渴喝水还容易吐,也可以看出水饮和津液势不两立,既然不能两立,泽泻帮助一个,打击一个也就是很自然的了。如果用先上后下来解释,虽然也很巧妙,但很难找到确凿的证据。如陈修园说:“泽泻气寒,水之气也;味甘无毒,土之味也。生于水中而上升,能启水阴之气上滋中土也。”这条理由就不充分,生于水中而上升的植物还有很多,比如水稻,莲藕,并不具有启水上行的作用。后面又说“此物形园,一茎直上,无下行之性,其功效如此。”就更不知所云了,形园和上行有什么联系呢?一茎直上也算不上什么特点。所以先上后下的解释有点站不住脚,还是张元素的“去旧水,养新水”更朴实一些。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江海涛,来源华夏中医论坛原创文稿,由四君摘选编辑。四君期盼您的投稿,共建专业中医数据库。投稿文章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投稿邮箱:414427872@qq.com,邮件标题为文章名+作者+联系方式。
发布评论:
字数统计 |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