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谷精草清肝甦胃治疳证

茯苓

浏览:465

时间:2022-03-03

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其他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小儿慢性病,严重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病因为脾胃失调。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诸疳》曰:“疳皆脾胃病,亡津液所作也。”治疗上开扶脾养胃法先河。


其后,李东垣倡健脾之法,药偏甘温而多刚燥;叶天士立养胃阴之法,药偏甘寒而柔润。笔者临床运用这些方法时发现,温燥之品徒增温燥,易助风热,柔润之流恰碍脾运,增加湿阻。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跳出脾胃的桎梏,转换思路治疳证,克服甘温、甘寒药物流弊。翻阅许多书籍,找到了如下信息。


《湖南药物志》治疳证用谷精草15克,委陵菜15克。水煎服。


望诊切脉实录》载疳证验方清肝甦胃饮:谷精草30克,生牡蛎15克,五谷虫3克,鸡内金3克。水煎服。


上二方中,谷精草均为君药。其味甘平,性偏凉,既不温燥,也不寒腻,能入肝清肝,疏肝和胃。根据《本草便读》记载:“谷精草田中收谷之后,得谷之余气而生……轻浮之质,性禀中和,故能两入厥阴阳明,疏肝和胃。”


湖南名医谭礼初治疗疳证验案。童某,女,1岁半,初诊1965年9月。患儿7个月前患麻疹合并肺炎,经治愈后,出现低热,纳差,消瘦。近2月余,精神萎靡,终日卧床,每日仅能食鸡蛋大的饭和少许糖开水,夜睡不宁,频呼欲饮。经多家医院诊断为“重度营养不良”,用中西药治疗罔效。望诊:双目凹陷,发脱殆尽,面色黄而乏华,但细察底里气尚有根,四肢消瘦,股肉大脱,腹部膨隆,舌质红,苔薄黄,指纹浮滞。闻诊:声细微弱。切诊:额部稍热,尺肤干涩。诊断为疳证,属饮食积滞中焦,肝胆气郁化火型。治以养胃消积,疏肝清热。方以清肝甦胃饮加味:谷精草30克,五谷虫3克,生牡蛎10克,鸡內金3克,浙贝母10克,黄连3克。水煎服,日3次。先后以原方加减,服药18剂而愈。


以上验方、医案治疗小儿疳证均以谷精草为主药。一方面,按照“治肝可以和胃”的原则,谭礼初找到“清肝甦胃法”治疳证的新方法。另一方面,按照“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原则,谷精草药性既不温燥,也无寒腻,故重用其散风热,禀谷之余气,益脾胃而舒达肝气。生牡蛎咸寒能软坚消积,清热敛阴。五谷虫鸡内金皆具化食消积导滞之能而无耗伤津液之弊,诚为调理脾胃之良药。而《湖南药物志》治疳证验方作为佐证,避免了孤证不立之嫌疑。方虽简而临床应用确有疗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联词条:

  • # 谷精草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网络转载:本文作者刘小平,摘自《中国中医药报》,由四君收集编校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站联系,本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