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补后下与先补后汗,都是为祛邪法的应用做准备
吴华崖先生的书童,夏月随着他去湖上,回来感受热症。下利脓血,身如燔炙。吕留良去探视后说:这是阳明病,不应当作痢疾治疗。看他的舌苔必定是黑而燥,夜里必定爱说胡话。书童父母说:确实像您说的一样,请给他看看。查脉已见散乱,忽有忽无,如虾游形状,认为很难救治了。华崖先生坚持让吕治疗,并说:固然知道没有回生的道理,也希望万一有一救。不得已用熟地黄一两,佐以生地、麦冬、当归、白芍药、甘草、枸杞子。告戒他家人说:如果见到汗出才能救活。
第二天再去,他的家人告诉:昨夜热没减轻,并且谵语更加严重,不过血痢没出现。服药后见到很少的汗,不一会就没了,怕是危重难治。吕说:不要惊慌。再诊脉象已经至数接续分明,洪数鼓指。吕高兴的说:现在可救了。仍用前方去生地黄加枣仁、山药、山茱萸、牡丹皮,连服六帖。他家人因谵妄昏热不减轻,每天都要求换个方子,吕执意说不行,让姑且再忍耐下,一定把人治好。某天诊他脉,见收敛且圆润,才说:现在我可以治疗发热谵语这些了。用四顺清凉饮子,加熟地黄一两,大黄五钱,药后排下黑屎几十块,各种症状都好了。
隔两天接近黄昏时分,患者忽然又狂乱说胡话发热,喘急口渴。全家惊恐,以为必死。吕轻松的说:除非是服用了庸医的药,否则就是用到砍都死不了。难道不信我说的?等到汗出来病就好了。于是用白术一两,黄芪一两,干姜三钱,甘草一钱,当归、芍药各三钱。药喝完,汗出如注,酣睡到早晨,病一下子都好了。
有的问:严重的阳明热证,应该快速的解除热邪,在古人也是用急下的方法来保存真阴之气,现在先生先补而后下,依据是什么?吕说:毒火燔炽,是凉膈散、承气汤症。但这例最初是起于劳倦,阳邪内灼,脉已表现无阴之象。如果贸然用下法,则毒邪难以祛除而阴先已灭绝,就必死不治。没听过许叔微治伤寒的事吗?发热头痛烦渴,脉浮数,诊断为麻黄汤证。但是由于荣气不足,还不能发汗,先用黄芪建中汤治疗,患者家逼迫让发汗退热,说的话都很难听了,许还是忍耐着。到第五天,尺部脉适宜,才用麻黄汤而治愈。所以说治病要顾及到表里的虚实,等待合适的时机。如果治疗次序不对,暂时病愈,却损害了五脏,缩短了人的寿命,有什么可取?《南史》记载范云患伤寒,恐怕不能及时接受武帝的封赏,责令良医徐文伯迅速把病治好。文伯说:迅速治好不难,但二年后将重症不起。范云坚持。文伯在烧热的地上布满桃叶的方法给范发汗,第二天果然病愈。云很高兴。文伯说:没什么可以高兴的。二年后范云果然病故。不固本先发汗,可以影响寿命,难道就可以不顾及脏腑脉症情况乱用下法吗?那些人又说:您说的这些很是受教。间隔几天又复发,您又用了其他的药治愈,是什么原因?吕说:病从外部侵入,还要从外部解除。现在阴气已经充沛,只是推动邪气外出的力量还不够,所以荣卫不能和谐,汗出不来。不出汗,邪气就不能外达,郁滞在内成热,所以复发。 先补后下与先补后汗,都是先补虚后祛邪的意思。
至于“病从阳入必从阳解”的观点,更是前人尚未加以阐述的妙理,不是深入研读《内经》得其真谛的人,或许就体会不到这么精妙的道理。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