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唐汉钧金黄散箍围治疗丹毒

求道

浏览:164

时间:2025-03-13

01


明医小传

唐汉钧1938—),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师从著名中医外科专家顾伯华。从医50余载。内科功底深厚,外科诸法精通,崇尚“治病必求其本”“治外必本诸内”的学术思想,主张外病内治,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结合。重视调整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的平衡。擅长治疗中医外科诸疾,对疮疡、颈颌淋巴肿、乳腺病、甲状腺病、周围血管病、皮肤难愈性溃疡、复杂性窦瘘、皮肤顽疾、乳癌、甲状腺癌、胃肠癌术后、放化疗期间的调治,毒蛇咬伤的救治以及外科疑难杂病等,均有精深独到的治疗经验。相关临床成果及科研研究获国家卫生部等各类荣誉15项。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名,博士后2名,国家老中医学术继承学员8人,上海市高层次中医、中西医结合学术研究班学员5名,上海市优青、百人计划、启明星、医苑新星、大学后备专家等20余名。主审、主编10余本专著,发表专业论文百余篇。
02


绝技揭秘

一、技术渊源

箍围药亦称为“围药”“贴药”“贴敷药”,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之用。箍围疗法起源甚早,早在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就对本疗法有了相当翔实的载述:“凡用药贴法,皆当疮头处,其药开孔,令泄热气……凡痈,无问大小,亦(已)觉,即取胶(膏)如手掌大,暖水浸令软纳纳然,称大小,当头上开一孔如钱孔大,贴肿上令相当,须臾干急。若未有脓者,即定不长;已作脓者,当自出。若以锋针当孔上刺至脓,大好。至瘥,乃洗去胶。”该书中还列举了许多确有疗效的箍围验方。宋代《天平圣惠方》则专篇论述“治痈肿贴熁诸方”,并将其具体操作方法、换药方法及其寒温贴熁辨治方等做了全面的介绍。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称:“其功用,一是拔,一是截。久病所聚结之处,拔之则病自出,无深入内陷之患;病所经由之处,已截之则邪自断,无妄行传变之虞。”徐大椿在《医学源流》则强调:“外科之法,最重外治;而外治之中,尤当围药……故外治中之围药,较之他药为特重,不但初起为然,即成脓收口,始终赖之,一日不可缺。”就是因为本疗法施用得当,确有初起者令其消散、已坚者促其破溃、溃脓者拔其余毒之效。

二、适应病证

黄散箍围对疖肿、疔疮、锁喉痈、丹毒、毒虫咬伤等中医辨证属阳证者均有较好的疗效。在其初起阶段,用箍围药涂抹敷贴后大多可立见功效;病情较重者,亦可配合汤剂内外同治,以缩短病程。

三、操作方法

根据患者病情性质和病变阶段,箍围药可选择各种液状赋形剂调配,以增强其药效。常用的赋形剂有醋、酒、蜂蜜、葱汁、姜汁、麻油、各种新鲜草药汁等。如箍围药与醋调敷,能增强其解毒祛瘀软坚等作用;以酒调敷,可促使药性散发,并增强其活血通络等作用;金银花蒲公英等汁调敷,则取其清热解毒之性;以葱、姜、韭、蒜等汁调敷,则取其辛通散邪之长等。

将金黄散与赋形剂调和至干湿适中的药糊,患者取能够充分暴露敷贴药物患处的体位,医生将患处消毒后,把箍围药敷贴于患处。有些部位在敷药后可能污染衣物或容易脱落,则应用纱布或胶布包扎固定。

上箍围药时,如果是痈疽、疔疮初起,或肿势散漫者,可满敷其患处;若其毒已结聚,或破溃后余肿未消,宜敷散其四周,中间留一小孔以便箍围拔毒。涂抹箍围药时,其范围一般应略超出其肿起边缘。

四、理论阐释

《外科精义》指出:“夫疮肿之生于外者,由热毒之气蕴结于内也。盖肿于外,有生头者,有漫肿者,有皮厚者,有毒气深者,有毒气浅者,有宜用温药贴熁者,有宜用凉药贴熁者,有可以干换其药者,有可以湿换其药者,深浅不同,用药亦异,以是不可不辨也。”一般说来,痈疡疮肿表现为红、肿、热、痛之急性过程者,应选用金黄散、玉露散等药性寒凉诸方,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瘀。

黄散最早出现在陈实功《外科正宗》《医宗金鉴》记载金黄散:“此散治痈疽发背,诸般疔肿,跌仆损伤,干湿脚气,妇女乳痈,小儿丹毒,凡一切诸般顽恶热疮,无不应效,诚外科之要药也。”金黄散大黄黄柏姜黄白芷25g天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10g天花粉50g,共同研细末组成。方中天花粉为君药,清热泻火、消肿排脓,大黄黄柏姜黄白芷解毒活血消肿,陈皮苍术厚朴燥湿行气化痰。全方凉中有温,注重气血,清热解毒,温暖散滞,充分体现出陈实功“诸疮原因气血凝滞而成,切不可纯用凉药”之意,又行瘀拔毒、活血理气、收束根脚,实为妥当。《外科正宗》中有言:“初起时,宜用金黄散敷于四边,乃拔毒、消肿、止痛。”

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金黄散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能够减少与介导炎症反应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在起到消炎止痛、避免感染扩散作用的同时,还可以调动体内抗炎免疫因子增加机体免疫功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降低炎性渗出,以及激活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激活血清补体对巨噬细胞产生趋化活性。此外,金黄制剂对于溶菌酶的含量也有提升作用,不仅可明显提高脓性分泌物中的溶菌酶含量,也能够提高血清中溶菌酶的含量,在提高局部防御的同时又能够提高整体防御。

丹毒是一种发病急、进展快,局限于皮肤或黏膜网状淋巴管的化脓性感染,属于外科阳证范畴。中医学认为丹毒多因腠理损伤,外邪内侵化热,湿热下注,郁结局部,甚则血热相搏而发。急性期内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利湿为治疗原则,外治以清热、消肿、活血、止痛为法。

五、注意事项

在运用本疗法前,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用合适的箍围药和赋形剂;调配箍围药时,要注意掌握好药物的干湿程度,以既不至于流淌,又不至于脱落为适宜;涂抹箍围药时,其范围一般应略超出其肿起边缘,厚度以不见皮肤为度;敷贴之后,箍围药应保持湿润,如果变干或脱落,则应随时更换。

六、典型病案

患者:王某,男,62岁。

初诊时间:2019722日。

主诉:右侧颜面部红肿疼痛发热2日。

病史摘要:患者2日前抠鼻后出现右侧鼻旁及面颊部红肿疼痛,病情逐渐加重,肿势蔓延至右侧眼睛及右耳前,目难睁开,恶寒发热,体温39℃左右,头痛骨楚,纳呆,便秘溲赤。查体:体温38.5℃,右侧颜面部大片红肿,上至右侧额部,下至右侧鼻唇沟,左侧至鼻部,右侧至右耳前,边界清楚,压之褪色,扪之灼手,触痛明显,右侧颌下可触及多枚肿大淋巴结,触痛(+)。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5.1×109/L,中性粒细胞85%。

西医诊断:右侧颜面部丹毒

中医诊断:丹毒

辨证:风热毒蕴。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处方:①内服:普济消毒饮加减;②外治:金黄散金银花露调成糊状,厚涂于患处,涂抹范围超过其红肿边缘。

效果:患者5日后复诊,右侧颜面部红肿完全消退,按压无疼痛;诉用药2日后身热平。

按:丹毒多由于皮肤黏膜破损,火邪侵犯,血分有热,热毒蕴结肌肤而发。用中药治疗效果良好,一般不需使用抗生素。该案患者右侧颜面部大片红肿,伴恶寒发热,属疮疡阳证,加之夏季炎热,故内服中药疏风清热,外治运用金黄散金银花露调敷箍围,数日即愈。



03


临床体悟

中医外治法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独具特色的一个领域,在中医外科应用范围颇广。丹毒是外科常见的急症,属于外科阳证范畴,其发病急、进展快,治疗不当会导致病情迁延。黄散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用,用于疮疡阳证,诸如疔疮疖肿、痈疽丹毒毒蛇咬伤等。

理瀹骈文》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指出了外治法与内治法治疗机制相同,但给药途径不同。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有是证用是药”,因此用金黄散箍围治疗丹毒,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唐汉钧,汝丽娟.中国民间外治独特疗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于《海上明医临证精粹》,本篇作者:单玮,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