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越婢汤及其类方(赖海标)
越婢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1条:“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由麻黄6两、石膏半斤(8两)、生姜3两、炙甘草2两、大枣15枚组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利水的功效,主治风水证,症见恶风寒,一身悉肿,自汗出,不渴,脉浮。
一、 越婢汤中“越婢”是什么意思?
一是发越脾气,通行津液。金·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认为“脾治水谷,为卑脏若婢……是汤所以谓越婢者,以发越脾气,通行津液”。
二是超越卑微之性。明·方有执在《伤寒论条辨》中认为“越,逾也、过也;婢,女子之卑者也”。清·喻嘉言在《尚论篇》也说:“石膏之辛凉,以兼解其寒,其柔缓之性,比之女婢。”
三是使被压迫的脏腑越级,免受压迫。近人柏德新认为:“越婢实有使婢越级出其受压地位之意。结合疾病,则有发越……肺之郁闭。”费伯雄也有相似观点:“越婢者,悦脾也。”
四是指越国的婢女。清·钱潢在《伤寒溯源集》说:“或以此治越人之婢而得效,遂以命方。”
风寒袭表,卫阳被遏,水气郁滞,热郁于内,表里同病,因此,本越婢汤证属太阳阳明合病。
三、越婢汤配伍:
越婢汤由麻黄配石膏,再加生姜、炙甘草、大枣组成,其中麻黄配石膏是其主要配伍特点。麻黄辛温,发汗解表,宣散在表之邪;石膏辛寒,寒可清在里之邪热,辛可宣透里之郁热,暗合“火郁发之”之意。生姜助麻黄解表,炙甘草、大枣固护胃气。
四、越婢汤主治:
越婢汤首见于《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主治风寒束表,水郁夹热的风水证,有发汗解表,宣肺利水,清透里热的功效。
《伤寒论》中的太阳病可分为中风、伤寒、温病三类。“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为中风,用桂枝汤主治。“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为伤寒,用麻黄汤主治。“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原书未见主方,但按其证候特点,应该选用越婢汤。
五、越婢汤类方:
越婢汤中最重要的配伍是麻黄配石膏,麻黄辛温以解表寒,石膏辛寒以清里热。因此可以类推,凡是以麻黄配石膏,辛温配辛凉(寒)为配伍特点的方剂,皆可认为是越婢汤的类方。
如越婢加朮汤、越婢加半夏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等,此类方证的病机均为风寒束表,卫郁则热,营滞则湿,治疗当以开腠发汗,宣通卫气,利用麻黄和石膏不同的剂量配伍,治疗或以解表为主,如大青龙汤;或侧重于清热为主,如麻杏石甘汤;或解表清热并重,如越婢汤。
又如《温病条辨》中的辛凉轻剂桑菊饮、辛凉平剂银翘散,乃至辛凉重剂《伤寒论》白虎汤,三方的药物组成与越婢汤虽然相去甚远,但其配伍特点、病机性质和治疗范围却与越婢汤近似,辛以解表,凉以清里,所以以上三方的配伍原则,均为辛凉解表同一类方剂。
佟某,男,63岁,初诊日期1965年7月6日。因慢性肾炎住某医院,治疗3个月效果不佳,尿蛋白波动在(+~+++),无奈要求服中药治疗。近症:四肢及颜面皆肿,皮肤灰黑,腹大脐平,纳差,小便量少,汗出不恶寒,舌苔白腻,脉沉细。此属水饮内停,外邪郁表,郁久化热,予以越婢汤方:麻黄12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生石膏45克。结果:上药服1剂小便即增多,喜进饮食,继服20余剂,浮肿、腹水消,尿蛋白㈠,病愈出院。
版权声明:
赖海标经方医学工作室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