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腹痛案(王滢 孟繁甦)
李某,女,27岁,2022年5月31日初诊。
主诉:腹痛反复发作5年。
现病史:腹痛反复发作,遇冷后明显加重,无腹泻。既往饮食生冷多。
月经史:末次月经2022年5月26日,月经周期正常,量少,色偏黑,血块多。
辅助检查:外院肠镜检查未见异常。
查体:舌偏红,苔薄,脉沉弱。
西医诊断:腹痛
证型:寒凝
治法: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处方:少腹逐瘀汤加减
小茴香10克 干姜10克 醋延胡索10克 醋没药5克 当归5克 川芎5克 赤芍10克 肉桂(后下)5克 生蒲黄(包煎)10克 五灵脂(包煎)10克 乌药15克 川楝子5克
水煎服,每天1剂,共7剂。
2022年6月10日二诊:
患者诉上症略有改善。计划明年生育,今年需避孕。舌脉同前。
处方:上方减小茴香、干姜用量至5克,减乌药用量至10克,去川楝子,加红花5克、马鞭草10克,煎服法同前,共7剂。
2022年6月17日三诊:
无腹痛腹泻。舌偏红,苔薄,脉沉弱细。守上方7剂。
2022年7月6日四诊:
无腹痛腹泻。末次月经2022年6月25日,量一般,色红,血块明显减少。舌脉同前。
处方:上方去生蒲黄、五灵脂、马鞭草,加川楝子5克、桂枝5克。煎服法同前,共7剂。
临证体会: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复杂,西医认为与内分泌失调、子宫收缩异常及子宫缺血、缺氧、子宫颈峡部神经丛的刺激等多种原因有关。中医则遵“通则不痛、不通则痛”之原则,归结于血瘀或者气滞。而气血壅阻者,大多与寒有关,血得寒则凝。且经水者,包含较多癸水,水得寒冷亦凝结为湿、浊、痰等病理产物,导致瘀阻不通的证候出现。门诊常见年轻女性痛经,患者所处南方炎热气候,因此长期在空调环境生活,且有饮用冰水、凉茶及冻饮料等习惯。故很多年轻女性因平素饮食不节制、生活方式错误导致寒邪内生、阻于胞宫,发为痛经,寒凝血瘀是其主要病机。
此案患者腹痛反复发作5年,问诊患者过往饮食生冷较多,且疼痛遇冷加重,不伴腹泻。病程5年,慢性病程,长期反复发作,考虑是否为虚?疼痛不外“不荣则痛、不通则痛”二种,由患者脉沉弱,可知病位在里;脉弱可为虚,也可为实邪阻滞气血。再由患者月经量少色黑多血块,考虑为寒凝血瘀证。患者年轻,平素体健,虽然病程较长,但无明显虚象;虚寒者可见腹痛作泻、月经后期、舌淡等。有是证便用是方,方拟少腹逐瘀汤加减。
方用辛温之小茴香、干姜理气和胃散寒,延胡索、没药醋制增止痛之功,当归、川芎、赤芍行瘀养血活血,生蒲黄、五灵脂合为失笑散,活血祛瘀止痛,肉桂温阳散寒,乌药散寒止痛,川楝子疏肝止痛。方中多药入肝经,取“气行则血行”之意,气血通畅则寒凝瘀血得祛,疼痛自止。7剂后腹痛症状改善,守方微调继服,三诊时患者诉无腹痛再发,药后首次月经经量较前增多,血块明显减少,再加少量疏泄通利经脉之品,使气机畅达。
版权声明:
赖海标经方医学工作室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