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简介
梁剑波(1920-2003),肇庆市下瑶南安里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著名的岭南文化大师,有中国近代奇才之称,中国医学“岭南派”的主要创始人。梁剑波从医五十多年,擅长伤寒、温病、杂病、妇儿等科,不仅在中国名气很大,而且在东南亚一带也具有广泛的影响。
梁剑波高超的医术,肇始于家学渊源。梁家世代行医,祖父梁爵臣、父亲梁凤鸣都是当地响当当的名医。梁凤鸣不仅医术高明,而且格局非常高,对梁剑波的教育非常具有特色,甚至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梁凤鸣从6个方面有系统地培养梁剑波。
培养文学功底。梁剑波6岁的时候,梁凤鸣就把他送到了高要县大才子陈景初的学馆起蒙读书。在陈老师的精心调教下,梁剑波的古文功底非常深厚,为以后攻读中医经典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身体素质。梁父认为,没有一个强健的身体,万事皆为空。所以,梁凤鸣将他送到洪熙官第四传弟子林永基的门下习武,身体越来越壮实。
培养中医理论。从8岁起,梁凤鸣就开始教他读《药性赋》《汤头歌诀》等医学启蒙书,稍大之后就开始学习《内经》《难经》《伤寒》等中医经典著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梁剑波的中医理论越来越扎实,领悟也越来越深。
培养临床实践。十多岁时,梁凤鸣要求他空余时间在旁边侍诊,代抄处方。每诊一病,梁凤鸣都会仔细和他讲解其中的缘由,将理论和实践贯通。
培养药理知识。梁凤鸣认为学医必先识药。于是将梁剑波送到姑父陈慕卿的永福堂药店当学徒,熟悉中药药性、药理。
培养多方面的中医知识。梁凤鸣认为不能只学自家的医学,本着“易子而教”的原则,为梁剑波选择了好几位良师。包括当时的名医何桐生、李荣耀等名医,在这里他系统学习了伤寒经方和温病的治疗。
通过上述6个方面的系统培养,梁剑波的进步可谓神速,20岁就通过了县中医师公会的考试,领取了开业证书,开始独立在下瑶、岗边一带行医。由于基础扎实,医术精湛,很快就小有名气。
有一次,他下乡探访朋友。正好碰到朋友的奶奶发病,头痛甚剧,全身发冷,时欲作呕,脉搏微弱。当地的医生开出了吴茱萸汤,不料服药后病情不减反增,呕吐加剧,几欲昏死。朋友忙请梁剑波诊视。梁剑波接过处方一看,认为辨证无误,处方也对路,说明这个医生水平很高。
但是,该医生忽视了一点,那就是吴茱萸过量,导致刺激过大,格拒不入,所以病情加重。梁剑波将吴茱萸的剂量减少一半,再服,果然药到病除。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梁剑波的医术已经到了非常高的境界,成为了“高手中的高手”。
新中国成立之后,梁剑波进入广州中医大学任教,并在附属医院担任主治医生。
多年的行医、教学和科研生涯,让梁剑波认识到中药有地域性,要根据地域所产的药材在中医治疗上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于是,他专注于中医药地方化,对岭南一带的中药应用进行了长期研究,并收集了大量岭南的民间药方,一一验证后用于临床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最终开创了中医“岭南”学派。
梁剑波特别注重编撰医学著作,主要有《医学津梁》《医述》《中医学讲义》《公众诊所》《儿科百例》《妇科箐萃》《内科临床实用治则荟萃》等专著行世。他的文学功底深厚,文风简朴,条理分明,逻辑性强,语言生动,自成一派,非常适合广大中医从业者、爱好者学习。
其中《公众诊所》一书,介绍了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诊疗知识,是他多年来在《羊城晚报》发表的中医科普文章汇集而成,特别适合初学者和中医爱好者。
此外,他的儿子,也是他的学术继承人梁宏正将他60余年来治疗有疑难杂病进行了整理,编写了《梁剑波教授疑难病治验方临床应用》一书。该书系统记载了梁剑波治疗疑难杂病的经验,方剂的应用,组方的关键,也是一本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专著。
《岭南中医药名家梁剑波》一书是对梁剑波医疗经验的全面汇结,全书包括医家小传、术业精粹、临证所得、医案汇集、验方撷英等八个部分,同时配合大量珍贵的图片,是一本全面的介绍梁剑波从医经历,精湛的医术,珍贵的经验的著作,非常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