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详细内容

幼科折衷秘传真本》系清代杨和订正明代秦昌遇幼科折衷》而成。孟作霖抄校加注刊印。孟作霖为儿科医生,生卒年代未详,据其序言:“余弱冠时,闻先人言及:欲习幼科,必谋折衷式目为幸。后10余年,适有知己怀保赤之心,苦于局外,知余宗幼科,历有年数,承借是书。”可以推知,孟氏于光绪十八年已30余岁,其出生大致在清代咸丰年间,最晚当在同治元年(1862年)。

幼科折衷秘传真本》一书,诚如孟序所誉,“分门甚简,病情悉备,洗静浮辞,独存精要”。全书以病名为目,共载急慢惊、疳积、诸吐等27种疾病,篇末附以疳积诸方。每病叙述体例,分为正文与总括及脉法附方等两部分。正文以经论为先,次以病因病机,次以临证类型及主治方剂。正文后设一“总括”,总括内容以七言四句表述,概括说明本病特征。总括之后设“脉法”,简述其病脉象诊察特点。脉法后有对该病之证治议论。最后罗列正文所用方剂名目及用药。大致读是书之某病,从正文直至方药一过,便可了解该病之病因发病及证治概貌,并知经典古论、诸家叙述,而作者博采诸说、折衷摘要、概括总结之功,亦得晓然。盖即此书之名实也。

该书述病,持论折衷,不执一偏,固为特点。而遇古人论述相悖时,则能据实证说理,指明古论何以有异之缘由,并述明去就之方法。如在“诸吐”节内曰:“凡病呕吐切不可下,以其逆之故也。此丹溪之论。而东垣云:吐而大便不通,则利大便。上药则在所当禁。二说相反,要审其通与不通而治之。”此处首先指出丹溪与东垣治吐之法不同,丹溪云不可下,东垣云可利大便。若不加分析,便会认为两家持论相反,令后人不知去从。其实,东垣所述之吐,为并见大便不

通之吐,其时须利大便、通腑气,则吐可止,徒以化痰和中法无益;而丹溪所述者为吐而便畅者,此时若用下法,其势相逆,反可激发而加剧。本书作者能洞悉两家本意,指明“要审其通与不通而治之”,于是使两家之论,可并行不悖。

书中每于脉法之后,有辨证施治议论,往往能于纷繁中抓住精要,便于运用。如“诸泻”节内论泻之性质,指明其辨证要点:“凡泻水而腹不痛者是湿;饮食入胃不住,完谷不化者是气虚;肠鸣泻水,痛一阵泻一阵者是火;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者是痰;腹痛甚而泻,泻后痛减者是食积也,俗云受肚泻。”并讨论其证候机制和治法曰:“盖饮食满腹,脾弱不能健运,故聚满而泻,泻尽即止,复又如是,宜调胃节饮食为上。又曰:暴泻非阴,久泻非阳,诸泻皆心之泻,宜行小便,此千古不易之理。若久泻脾虚,阳气衰弱,伏匿于阴中,若用淡渗之药,是降之又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则阳愈削而精神愈短矣。宜用升阳之药,以羌活柴胡升麻防风甘草治之。或法寒湿之胜,助风以平之。又曰:下者举之,得阳气升腾而病去矣。”这当然是作者对前人理论之概括,而其后之论说病理,阐述治则,却不乏其临证经验之谈。

该书每病论证较详,每证必有调治之方,方药多取平正。且每病所订定之方,必依次列出用药于该节之末,极便查检。凡一方用于多病者,前病已列出方药,后病再用时亦必随后再行列出,以省却读者反复查找。

当然,该书为传抄之本,其间不乏讹误,如不少方剂所列药物不全,或方名与用药不符,或所引用经典不确,等等。其中有明显讹误者,点校者已行更正。

本书据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藏清光绪十八年抄本整理。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