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与治疗
常见证候
脾胃湿热口唇湿烂:多见于下唇,肿胀稍红,表面有污黄色痂皮,或层层鳞屑剥脱,痂脱落后留下光滑发亮的红色底面,其上又不断有新痂形成,可出现裂口,有烧灼感,触痛,反复不愈,舌红苔薄黄,脉沉弦。
脾胃蕴湿口唇湿烂:唇缘肿胀湿烂,其底不红,渗液较多,干后结痂,裂口,脱屑,时轻时重,有微痒痛感,舌胖淡,苔白微腻,脉沉缓。
气滞血瘀口唇湿烂:口唇部皮肤增厚,呈暗紫红色,或淡红色,有时表面可有萎缩,常附着有菲薄脱屑,面颊、鼻、背可出现同样斑块,发生在面颊皮损可见毛细血管扩张,舌黯红,苔薄白,脉沉细。
血虚风燥口唇湿烂:口唇缘部有圆形皮损,边缘稍隆起,色稍淡而有光泽,亦可有湿烂,口内颊粘膜可见有网状白膜,间或发木、发痒,无全身症状,舌质红,苔薄,脉濡细。
鉴别分析
脾胃湿热口唇湿烂与脾胃蕴湿口唇湿烂:此二者均与脾胃蕴湿有关,但前者是脾胃蕴湿久而化热,湿热薰蒸所致,故常带有明显热象,如自觉有烧灼感,触痛,局部损害常发红,表面常结有黄痂,舌红苔黄等。治宜清热除湿,方用清热除湿汤加减。而后者则是脾胃蕴湿不化,湿邪困脾,运化失职,发于唇部而致湿烂。多见唇缘部肿胀湿烂,基底不红,渗出较多,结痂为灰白色,舌胖淡有齿痕,脉沉缓,治宜健脾利湿,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
气滞血瘀口唇湿烂与血虚风燥口唇湿烂:二者均与血分有关。但前者由于气机不舒,血随气结,口唇失于营养所致。后者则多见于胃阴素虚之体,营阴不足,血虚生风,化燥灼唇,故见口唇湿烂。前者口唇湿烂的特点是:唇缘部呈暗红色,皮肤肥厚浸润斑块,表面有脱屑裂口,或见萎缩,同时面颊、鼻、背也可有同样皮损。治宜益气活血化瘀,软结散结,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后者口唇湿烂的特点为:唇缘部色淡或发白,表面亦可湿烂,脱屑,但常光滑,波及口颊粘膜,常有痒感,一般无全身症状。治宜养血滋阴润燥,方用滋阴除湿汤。


求道
畅读VIP

822

0


求道
畅读VIP

520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553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855

0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764

0


白术
签约讲师

1183

0


白术
签约讲师

735

0

四君人参

1531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648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