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详细简介

骆虞廷(1896~1975),又名守璇,乳名小法,下骆宅桥头村(今属福田街道)人,近代义乌著名中医师。出生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八月初七,他兄弟三人,排行第二。父亲骆志芬,字腾甫,乃清朝廪贡,因爱好略晓医理。




01


宣统三年(1911),骆虞廷就读于绣湖高等小学堂, 1915毕业后执教于乡里门馆。同时,为不负家父盼其学医之望,利用业余时间钻研《药性赋》、《汤头歌诀》、《医宗必读》等中医入门读物。同时在其父指导下攻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中医经典著作。由于他博涉方书,潜心研习,久之遂深谙医道。因而亲朋好友、乡里乡亲不时请他诊病,他深知自己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因而临诊察脉,必凝神深虑,精心辨证,故被诊治者多见成效,自然而然医名鹊起。


1919年秋,义乌下骆宅一带农村疫痢流行,因乡里诸医误诊甚多,骆虞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权衡再三,遂正式悬壶开诊,从此成为终生行医者。


正式从医前,他虽然博览儒、医二家典籍,精读内、外诸科之书,然而书到用时方恨少。于是,他遍访名医,四方求教,尤其当他听说廿三里大岭村丁氏先祖世代行医,在传承、探索、发展过程中,已历13代380多年,而且独树一帜,各有拿手绝活,名满桑梓,为人称道时,遂前去拜丁佩棣为师。为各取精要之处,后又转益多师。因学有根底,术有渊源,更穷究医理,临诊又能悉心实践,故从医时间虽不长,医技却大进。


02


民国期间,在廿三里镇大街上有一家名为“回生堂”的诊所,后来改名为“丁回生堂”。这时的骆虞廷已在义乌、东阳一带少有名气,丁回生堂将其延聘为坐堂医生。由于他在临诊中刻意求效,因而医术大行,所以自他坐诊,四方求医者日增,有应接不暇之势。


骆虞廷不仅医技超群,而且医德高尚,虽然他在义乌及临近县市已名噪一时,声名远扬,但他依然谨慎小心,细心询问病情,认真搭脉开方。他遇病者辄怀恻隐之心,必想方设法治愈之而后安。他性素仁厚,不以贫富而厚此薄彼,不图回报,因而乡民非常敬重他;而对一些权势者却无所畏惧,从不看人眼色行事。待人接物我行我素,不问贫富贵贱,不合心意,就会发脾气,从不顾情面。他的医德与性格,浙江师范大学原校长骆祥发老师在《碌碌人生路》中,曾有详尽介绍。现摘录一则:


1947年春节过后,就要开学了,一天,骆祥发正与小伙伴踢毽子,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右眼突然模糊起来,视线似乎被一块东西挡住了,好生奇怪,用两手使劲揉,不起作用,同伴帮助揉,也无济于事。回家后不敢告诉父亲,悄悄告诉母亲后,母亲翻开右眼皮看了半天也没发现异点,既不红眼,也不疼痛。当初以为是疲劳所致,安慰他好好睡一觉,第二天就会好起来,然而,不要说第二天早晨,甚至一连几天依然如故,而且一天比一天严重,这才使父母亲着急起来,不得不向人家借了200斤稻谷,到一祖传眼科中医那里治疗,可用药后,不仅右眼毫无恢复视力迹象,甚至连左眼也感染了,仅存光感。父母更急了,不得不去复诊。骆祥发回忆道:“如此又过了几天,我的两只眼睛彻底失明了。人们伸开五指在我眼前摆动,我只感到脸上有风的吹拂,根本看不见手掌在移动。左眼仅有的一丝光感也已消失,面前只是漆黑一片,分不清白天还是黑夜。”这时全家人彻底失望了,甚至做好了让他去学唱道情的打算。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经堂兄向骆虞廷咨询,认为此病系“散神”所致,属肝肾两亏,气血不足,以致眼神散涣,炎症并起,导致失明。


虽然有了一线希望,但家庭实在经不起折腾,前段时间已经向人借了200斤稻谷,秋后要还300斤,家里本身就靠租种几亩薄田勉强过日子,已经是雪上加霜了,接下去要不要继续医治,着实让人为难。但这毕竟关系到儿子一辈子前程,不得不“死马当作活马医”,再拼一把,于是再托人说情担保,又借来300斤稻谷。骆虞廷考虑到他家的现状,未收诊疗费,让自己去药店撮药,可一连吃5帖毫无复明迹象。正在一家人十分沮丧,陷入绝望之时,骆医师出诊路过走进病家,而奇迹正在这时出现,居然看见了手掌的模糊影子。骆医师高兴得差一点跳起来。因他平生专攻内科,善治胃病、温热,因而病家盈户,延诊接踵,道乃大彰,医术大行,而这类眼底的毛病,是首次尝试,现初见成效,自然欣喜异常。于是马上改了新方,吩咐再吃三帖,过两天再改方,就这样总共吃了14帖药,他的视力逐步恢复。事后方知此次成功并非偶然而得之,为了治眼病,骆医师曾一连几个晚上翻查中医药典,有时一直到深夜。一位早已闻名遐迩的医生,居然为一个小孩花这么大的精力去攻克疑难病症,真是难能可贵。


03


1956年7月,以骆虞廷、吴文鸿、陈祥发、何子建、陈修仁、洪祖其、何昌德、朱叙芬等知名中医为主,成立义乌县中医研究室。“天德寿”、“回春堂”、“魏立盛东记”、“吴仁德堂”、“养正济号”、“明德堂”、“养正瑞堂”、“万安堂”等8家国药铺均加盟其中。为扩大中医队伍,又招收了16名学徒,开办为期一周年的中医学徒班,采用半日上课半日随师坐堂的办法教学。在骆医师等名中医的悉心传授下,这些年轻人很快成长起来,成为义乌中医骨干力量。同时还利用这支队伍,在全县范围内积极开展“采方”活动,广泛收集民间验方、偏方、秘方,并就地取材,采集中草药,既提高了疗效,又减轻患者的负担。


这年底,鉴于他精湛的医技素养和出色的治病业绩,一纸调令,将其招募至浙江中医院当内科门诊医生。可惜因生活不适应,语言沟通有障碍,所以没多久还是回到了义乌。


1957年8月,成立稠城中西医联合诊所,县中医研究室并入其中,骆虞廷任副所长;1959年2月,义乌中心医院设立中医科,骆虞廷与刘镜谭2位老中医被抽调到中医科工作,是年门诊量达8749人次。


04


骆医师先天聪颖,再加之后天努力,临床经验十分丰富,真正能熔东垣、丹溪于一炉,且有所发展。其重视湿邪,谓浙江邻吴多湿邪故常挟湿;善用重剂,其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扶正攻邪以攻为首,用药剂量较重,人称“斧头派”。


骆医师同村有个叫骆朱明的,患“破伤风”症,牙关紧闭,呼吸困难,眼看就没救了,甚至有人说,象这样病人能救治,白鲞都能复活。骆医师接诊后以毒攻毒,用“玉真散”方药开出5帖中药,其中配伍的“白附子”、“生南星”就是毒药,仅5帖药就使其痊愈。这一病例,使之名声大噪,有人称“诊治危重症,有胆有识”;有的说“屡起沉疴,妙手回春”……


但想不到的是,“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抓不住他的把柄,竟想借题发挥,信口雌黄地污陷他用毒药治死过人,且郑重其事地派人前往桥头调查。不听则已,一听骆朱明火冒三丈,他托人写了张大字报,专程赶到城里张贴在人民医院门口,并当众大声嚷嚷:“谁说骆小法把我治死了,他是我的救命恩人,现站在这里的究竟是死人还是活人?”本想整死骆虞廷,实际却让他更加声名远扬。


为此,造反派对他更加恨之入骨,变本加厉地折磨他,逼迫他白天扫厕所,晚上写检查,还不时拉出去批斗。面对如此窘境,他泰然处之,还赋诗聊以自慰:


镜中面目认依稀,故我今吾是也非;


不信老来反转健,脸庞偏比旧时肥。


这不仅体现了他性格的倔强,对人生的自信与豁达,同时也是对造反派拙劣行为的鄙视。


05


当然,治好危重病人使之死而复生的并非只有骆朱明一人,妇女难产、肝腹水病人等等都曾被他从死神那里拉回来。骆虞廷尤其擅治温病妇科病和疑难杂症。如妇女经来乳胀,不能生育,此症在《医宗金鉴》这部医科大全中都找不到医治办法,然而他能用“逍遥散”加绿萼梅,再加柔肝解郁之品,得到满意疗效。难怪人们称誉其为义乌医家“三杰”,即“三溪”(元代丹溪朱震亨、明代华溪虞抟、近代黄溪陈无咎)之后的又一名医。


1963年,骆虞廷被省卫生厅授予“浙江名中医”荣誉称号,先后当选为义乌县第一、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义乌县政协第一、二、三届委员。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