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明清时期中医养生学发展概略

白术

签约讲师

浏览:459

时间:2020-08-10

明清时期,中医养生学不但在理论上大有建树,而且越来越切合实际,注重实践,普及民众。期间,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养生家,养生学著作迅速增加,其势头之迅猛与传播之广泛,在历史上是空前的。 

 

藏象学说养生理论相结合  


自《黄帝内经》提出“藏象”之名,并初步构建其学说的基本体系后,代有补充发挥,使之不断成熟。至明清时期,藏象理论又有了新的突破,对命门、脾胃等的研究日趋深化,一批名家崭露头角,各种学说纷至沓来,出现了藏象探索的繁荣景象。  


明代藏象研究最有成就的是擅长于甘温补益先后天根本的温补学派,其理论突出脾胃、肾与命门的主题,强调其对生命的主宰作用,张景岳便是代表人物。《类经》、《景岳全书》等,在“真阴”“真阳”论的基础上,大力阐扬命门学说,以其为先后天“生命门户”,认为脏腑之精归之于肾,而肾又藏精于命门。因此,命门主精、元气,为化生脏腑精气之根本。诸脏的生理功能虽出于肾,但从本而论,实为命门之用,“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又以命门与脾胃之关系为例,虽脾胃为灌注之本,得后天之气,但命门为化生之源,得先天之气,二者有本末先后之分,故命门之气为脾胃之母。基于上述理论,张景岳认为养生重在命门,而其实质是养真阳、元气,有“阳强则寿,阳衰则夭”的观点(《景岳全书·传忠录》),重用温补真元的方法来养生并防治疾病。  


张景岳同时,赵献可亦言肾命水火,强调命门与脏腑相关,命门乃十二官“真君真主”,十二官的功能活动皆以命门之火为原动力。《医贯·内经十二官论》载:“余所以谆谆必欲明此论者、欲世之养身者,治病者,得以命门为君主,而加意于火之一字。”因此,主张养生、治病均以保养真火为要。

 

清代医家尤乘于《寿世青编》中,从调神、节食、保精的角度,明确了五脏调养的养生法则。


高濂的《遵生八笺》创五脏坐功,于药物调养五脏之外,补充了气功调养五脏之法。 对于五脏养生中的主次,各家见解有异。尤乘认为,五脏调养当以脾肾为中心,然补肾又分水火,补脾又分饮食、劳倦。万全也持同一观点,其《养生四要·却疾》载:“肾为元气之根,脾胃为谷气之主……无元气则化灭,无谷气则神亡,二者当相交养也。”王文禄《医先》则认为“养生贵养气,养气贵养心”、“脾之系于生人大矣……是以养脾者,养气也”,似以心脾为养生大要。


汪绮石的《理虚元鉴》则主张补虚当肺脾肾三脏俱重。 可见,藏象学说的完善更加夯实了养生的理论基础。任何养生手段与方法,无论是调养气血精神或是阴阳,最终的落脚点都不离脏腑。藏象学说养生理论及实践的紧密结合,既突显了其应用价值,也使养生学有了质的飞跃。 


全面开发综合调养法 


明清时期,中医养生学的调养方法表现出多角度、多方位、多元化的特点。 治形宝精养生法 以前的养生养生推崇精气神,鲜有将“养形”为首务者。而张景岳却辩证地阐述了形与神、与生命的关系,认为形为神与生命的物质基础,不可忽视。《景岳全书·传忠录》专设“治形论”,言:“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当然,其所言之形,实乃精血,又曰:“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此实医家之大门路也。”可见,形与精血可分不可离,善养生者必先治形宝精。  


药饵与饮食养生法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对于药饵与食疗皆有大量阐述。李时珍尖锐地批评服用金石之谬误,重视动植物药养生,书中收载众多“不老增年”药物,可谓集明之前养生药物之大全,多以无毒易食之补益类药延年益寿,并将辨证论治引入养生,为后世辨证施养之奠基。  


明代《普济方》载方61 739首,其中就有许多著名的延年益寿方。万全养生四要》认为,饮食五味“稍薄,则能养人”,而药养则以脾胃为要,“古人制参苓白术散,谓补助脾胃,此药最妙。”李重药饵保健,用药当平和、中和、温和,补虚当扶培、缓补、调补,反对峻补峻攻,其《医学入门·茹淡论》载:“能甘淡薄,则五味之本足以补五脏养老慈幼皆然。”陈继儒养生肤语》指出:“人生食用最宜加谨……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多肉食谷食则气滞,多辛食则气散,多咸食则气坠,多甘食则气积,多酸食则气结,多苦食则气抑。”胡文焕《类修要诀》,以顺口溜的形式编成养生口诀,如“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饭”、“晚餐岂若晨餐,节饮自然健脾,少餐必定神安”、“饮酒一斛,不如饱餐一粥”等。  


清代药食专著较明代逊色,赵学敏《串雅》等医书中辑录了一些养生药物和方剂。食养方面最著名的是咸丰年间王士雄编撰的《随息居饮食谱》。 动静结合养生法 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早在先秦已初步奠立,明清时期在理论与方法上进一步得到确定。《医学入门·保养说》基于“精神极欲静,气血极欲动”的观点,明示静养精神、动养形体的辩证关系,将养生之功分为动功与静功两大类。方开《摩腹运气图考》(又名《延年九转法》)指出:“动静合宜,气血和畅,百病不生,乃得尽其天年。”养生切忌过动过静,“过动则伤阴,阳必偏盛;过静则伤阳,阴必偏胜”,阴阳失衡,人必生病。  


这一时期的气功、导引、武术之类蓬勃展开。其特点一是气功与中医学结合,可补针药之不足;二是导引术流行,出现“八段锦”、“易筋经”和太极拳等。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结合古代练功经验,将以气功为主的养生科列为十三科之一。曹元白在《保生秘要》中列46种病症的导引方法。陈继儒养生肤语》将行功之法列为“却病之本”。张景岳强调养生必练气功,“若摄生者,必明调气之故。” 清代医家汪昂《医方集解·勿药元诠》详细描述了练功方法。沈金鳌《沈氏尊生书》对行动功时排除杂念,以一念代万念之“意守”有论述。王祖源等编著《内功图说》,将气功的动功名之为“八段锦”、“十二段锦”和“易筋经”,结合按摩术,并以图解加以说明。此期,中国的武术流派纷呈,练功习武之风盛行于民间、寺院,使武术健身术普及甚广,发挥了健身防卫的作用。 

 

老年养生保健再度兴盛 

 

继宋代老年养生学确立之后,明清时期方兴未艾,而且更为普及。 明·徐春甫《老老余编》是一部老年学专著,并将养老与“忠孝”联系起来,把养老尊老问题上升到伦理道德的层面来认识,书中选录了大量前人的养生诸说综合阐释。御医龚廷贤著有《衰老论》,对变老的原因作了专题研究,其《寿世保元·老人》对老年人养生提出“五戒”,涉及处事、衣着、起居、饮食多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著名养生家曹廷栋,其曾患童子痨,但恬淡养生,寿至90余岁。他据自己的长寿经验,参阅300余家养生论述,从日常琐事、衣食住行等方面,总结了一整套简便易行的方法,著成《老老恒言》(又名《养生随笔》)。特别是他根据老年人脾胃虚弱的特点,编成粥谱,以“备老年之颐养”,也为饮食保健增添了色彩。温病大家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载300余例老年病的治验,并指出中年以“阳明脉衰”为主,60岁后以“肾虚”为主。其治疗老年病除重阳明与肾之外,还有“久病入络”的新理论,为老年治病与养生疏通脉络、活血化瘀开拓了新思路。

关联词条:

  • # 养生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齐南、吴晓莉、肖永娟,由四君编校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