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畅谈循经取穴法(四)

988

浏览:690

时间:2020-07-11

关于循经取穴法,我已经写了一些关于“四总穴”和“输穴”的思考与应用。

这次再谈一谈,其他的循经取穴法,首尾循经取穴两端循经取穴

1、首尾循经取穴,是根据病变在经络的起止端,分别取其起端穴或止端穴进行针刺。

比如,病在经络的起端穴,取其止端穴治之;若病在经络的止端穴,则取其起端穴治之。因为经络的起端为首,止端为尾,因此称之为“首尾循经取穴法”。

该法用于病变在经络首尾端部位的疼痛麻木,具有良好的效果,对于炎症性疼痛尤为特效。

比如,治疗手指端的疼痛麻木,大拇指疼痛麻木可取肺经的云门穴;食指疼痛麻木可用大肠经的迎香穴;无名指疼痛麻木可针三焦经的丝竹空穴;小指疼痛麻木取小肠经的听宫穴。

治疗眼睛麦粒肿的疾病,可以根据麦粒肿在眼睛的部位选取不同的经络治疗。若病在内眼角,内眼角是膀胱经的起端,故可针患侧膀胱经止端的至阴穴治疗。

病在外眼角,外眼角是胆经的起端,可针患侧胆经止端的足窍阴穴治疗。

如果麦粒肿位于下眼睑正中,胃经的承泣穴位于此处,因此可取患侧的胃经止端的厉兑穴治疗。

一些头面的疾病,如鼻翼旁(迎香穴)的红肿热痛,可以针刺大肠经起端的商阳穴;耳朵的病变(耳门穴、听宫穴、听会穴),也常使用到三焦经、小肠经、胆经在四末远端的穴位

治疗踝关节扭伤,依据“首尾循经取穴法”,我们也可以针刺头面的穴位来治疗。外踝处疼痛,位于胆经区域,可针瞳子髎穴;

外踝后肌腱处疼痛,属于膀胱经区域,可用起端的攒足穴。

为什么不用膀胱经起端的睛明穴,因为在该处针刺有一定的风险,特别对于初习针者,因此改换第二穴攒竹,同样是有效的,这也说明,“首尾循经取穴法”不一定需要严格遵循取首尾端的第一个穴位,只要是贴近首尾端的穴位便可。

内踝后的肌腱痛,位于肾经的循行线上,仍然可以针刺膀胱经的攒足穴,因为肾经与膀胱经是表里经关系,可以变通来使用。

内外踝间的解溪穴处疼痛,属于胃经区域,使用胃经起端的四白穴。同样道理,四白虽不是胃经起端的第一个穴位,但靠近起端,取之亦因为该穴安全有效。

内踝处疼痛也可以针刺四白穴,因为内踝处属于脾经的区域,脾经与胃经属于表里经关系,属于变通用法。

根据“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各种发生在经络起止端的疼痛麻木病证都可以使用“首尾循经取穴法”,如此类推,就不一一讲述了。

2、两端循经取穴,是在病变经络的起始穴与终止穴同时进行针刺的方法。此法源于,《马丹阳天星十二穴》的“截担法”。

在临床上,两端循经取穴法主要用于在筋脉循经路线出现的疼痛,颇有验效,可疏通经络驱除邪气以止痛。

举一些例子,比如大肠经区域的肩前痛或上肢痛,可以用商阳穴配合迎香穴治之;

小肠经区域的肩痛或上肢疼痛,取少泽穴与听宫穴治之;

胆经区域的胁肋痛,可取足窍阴穴和瞳子髎穴治之;

膀胱经区域的坐骨神经痛,可取攒足穴与至阴穴治之……如此类推,只要疼痛在病变经络的循经线上,都可以同时选用该经络的首尾穴治疗。

两端循经取穴,它的精髓在于“两端”,即只要在病变部位的两端同时取穴就能起到治疗的效果,因此也不一定都需要选用经络的起始穴与终止穴。

例如,大肠经区域的小臂疼痛,我们既可以选取首尾穴的商阳穴和迎香穴,也可以用靠近小臂两端的阳溪穴和曲池穴治疗,都一样可以疏通大肠经来达到止痛的目的。

在临床上,疼痛性疾病不少都是因为肌肉紧张痉挛引起的,因此除了可以针刺疼痛区域所属经络的两端之外,我们可以再变通一下,针刺病变区域的肌肉两头,一样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止痛效果。

因此,请记住病在中间取两头,这两头可以是经络的起始穴与终止穴,也可以是靠近病变区域的两端,也可以是痉挛的肌肉两头,此为“两端循经取穴法”的实用技巧。

明白了这点,“两端循经取穴法”就学会了。

关联词条:

  • # 循经取穴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帖内容由注册会员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