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瘴”的字形演变以及瘴气为病

白术

签约讲师

浏览:644

时间:2020-09-16

古人在表达阻隔、遮挡意思的时候只用障字。《说文解字》说∶障,隔也。还有写成墇或鄣的,都是通假字。由于山造成的阻隔,就用山字旁代替左耳刀旁阝写作嶂。因山的阻隔,会导致空气不能流动湿气聚集,湿气蒸腾化气,足以导致人生病,又把山字旁换成病字旁疒,写作瘴。


看这个字的演变过程,可知瘴是属于湿一类的邪气。瘴取阻隔的意思,就与“地气发,天不应”的霧(同雾)相似;而与“天气发,地不应”的雺(同雾)相对应。


只是感受雾气得病的,《千金》记载有症状和治法,跟治疗瘴气的“度障散”不同,足以证明现状把瘴气混到雾气中是不对的。《病源》把瘴归于疫。我见到的日本全本,在“青草黄芒瘴候”一篇中,较中国版本多四百多字,所列的瘴病,证治都非常详尽。至于说岭南的瘴气,就象岭北的伤寒一样。貌似比其他瘴气更加凶险,意思不是说瘴气跟伤寒症治一样,当是指他们爆发流行的趋势相类似而已!所以瘴病不属于伤寒类病症,而属于疠疫。简要来说湿疫是疫病中的一种,也不能把瘴病泛泛的定义为疫病。《外台》又称瘴为疟,简要来说湿疟也是疟中的一种,也不能把瘴病泛泛的定义为疟病。《圣济总录》论述瘴与巢元方王焘不同,而诊治更加详尽,足可以弥补前人所未备。


总结来说瘴病的发生,大体分为挟寒、挟热二种。狭寒的用白芷桂枝防风槟榔等药,在“度障散”方中已经用到;挟热的用犀角羚羊角,在《本经》及《纲目》收集的简易方中可以看到。江南多山,瘴气虽不比岭南那么厉害,然而气候潮湿,水气重又适合瘴病发生,往往在温病及暑病发作的时候,也散在出现瘴病,所以犀、羚这类药更适合取用。三吴地区的老大夫,善使犀、羚这类药,大概出于这个原因,沿袭时间一长,就出现了概念上的混淆,而出现治疗的失误。


出自《研经言》


原瘴


古者于隔蔽之义,字止作障。《说文》云∶障,隔也。是也。其作墇 、作鄣者,系通借字。由是山之隔蔽者,即易阝以山而作嶂。其因山之隔蔽,致少风多湿,蒸而为气,足致民病者,又易山以疒而作瘴。观于字孳之义,而瘴之属湿可知已。瘴取隔义,则与地气发,天不应之霧相似;而与天气发,地不应之雺为对。但患雾气者,《千金》自有症治,与治瘴之度障散不同,足征近世混瘴于雾之非。《病源》通瘴于疫。余见东洋足本,于“青草黄芒瘴候”,较中国本多四百余字,所列瘴病,证治独详。第其称岭南之瘴,犹如岭北伤寒,似戾乎他论,当是指其盛行之势相例耳!故其病不隶于伤寒诸候,而隶于疠疫,要之湿疫乃疫中之一端,未可以概疫也。《外台》又呼瘴为疟,要之湿疟亦疟中之一端,未可以概疟也。《圣济总录》论瘴与巢、王异,而诊治加详,亦足补前人所未备。大抵瘴之发也,自有挟寒、挟热二者。寒者白芷桂枝防风槟榔等,已在度障散方中;热者犀、羚,见《本经》及《纲目》集简方。江南山多之地,其瘴虽不比岭南之甚,然涂泥卑湿,水气适为瘴助,往往于温及暑病发时,错出其间,故尤于犀、羚宜也。三吴老医,善使犀、羚,盖自此始,相沿既久,遂有混施之而失当者。


注:霧、雺、雾,三字虽然通用,但在古代,各自含义还是有区别的。雾,统指自然界的水蒸气;霧,发于地,不能升腾到天的水蒸气;雺,发于天,不能沉降到地的水蒸气。

关联词条:

  • # 《研经言》
  • # 莫枚士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