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双心疾病的中医干预

四君人参

浏览:421

时间:2020-09-07

1.双心疾病概述


双心医学又称为“心理心脏病学”,是心身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研究心血管疾病与心理疾患相关性的学科。其目的是将“精神心理因素”作为“心脏病整体防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心血管疾病进行必要和恰当的精神心理干预,倡导心身和谐,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它告诉我们不仅要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更要重视躯体疾病对病人心理活动的不良影响。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社会和家庭带来的重负,心理压力的日益增大,致使精神心理疾病和心血管疾病越来越多。心理疾患与心血管病密切相关。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在4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发现,来心血管内科就医的大量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症状,如焦虑、抑郁惊恐等。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心血管疾病,特别是高血压冠心病,在其发病过程中既有生物因素,也有心理和社会因素;在临床症状方面,既有躯体症状,也有心理症状,常伴有情绪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心理不平衡可促成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反过来心血管疾病又可进一步造成心理紧张、失衡,二者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由此,胡教授逐渐意识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开始摸索作为一个心血管专科医生实现对患者身心服务的道路。胡教授对2005年1--2月于心血管科就诊的3260例患者进行量表调查,焦虑症状发生率为42.5%,抑郁症状发生率为7.1%;在心血管科最常见的冠心病高血压人群中,焦虑症状发生率分别为45.8%和47.2%,抑郁症状发生率分别为9.2%和4.9%[1]。经过多年的探索,胡教授提出了双心疾病的概念。所谓“双心”即驱体之“心”与心理之“心” 。


推行“双心医学”服务新模式,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心脏以及心理治疗,控制过度医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与社会的负担,实现心脏与心理和谐势在必行。


2.中医对双心疾病的解读


心具有主“血脉”和“神明”的生理功能。神明指的是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血脉指的就是现代医学的血液循环系统。血脉是神的物质基础,是形体;神明,也就是心神,是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是功能活动。二者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是生理与心理的统一,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灵枢·营卫生会》中有“血者,神气也”的观点;《灵枢·本神》也认为:“心藏脉,脉舍神。”《灵枢·平人绝谷》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血贵流通,“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灵枢·痈疽》);只有血液充足和通畅,心神才能得以清明。唐容川在《血证论》中说:“血虚在神不安而怔忡,有瘀血怔忡”。当心主血脉功能异常时,心气不能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脉管中,造成血行瘀滞,心失血养,就会出现心神失调的表现,所以冠心病患者常有抑郁或焦虑症状出现。


人的生命活动归属于五脏, 然而心主神明在其中起着主导和主宰的作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口问》)。只有在心神的正常统帅与调节下,生命活动才得以延续和保障。《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因此, 张介宾类经·藏象类》说:“凡情志之属,惟心所统, 是为吾身之全神也。”心神管理着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协调。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神动则气行血行,神往则气往血往,以意领气领血,驱邪防病。如《灵枢·本脏》所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情志是否引发疾病,心神起着主导作用。《灵枢·口问》早就指出:“故悲哀愁忧则心动”;《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愁忧恐惧则伤心。”《灵枢•百病始生》说:“忧思伤心”。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类经》中指出:“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脏唯心所使也。”“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说明情志失调可引起气机逆乱,气滞血瘀,血脉受损。情志思维活动的异常,多由思虑过度、情志所伤、心肝郁结,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气血失调、心脉不和所致。元代医家王安道在《医经溯洄集·五郁论》中说:“凡病之起也,多由乎郁,郁者,滞而不痛之义。”《丹溪心法·六郁》中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精神情志活动需要大量的精血来供应,若劳神太过,则心血暗耗,心神失养,则神志不宁,表现出各种精神心理活动异常的症状。精神心理疾病影响着心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对心脏的影响与吸烟、肥胖等危险因素几乎等同。


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悸”范畴。其病位在心,与肝脾胆肾密切相关。冠心病是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两大生理功能失调的结果,既有气血运行失调、心脉痹阻的病理变化,又有精神情志、神明失常的异常表现,是一种常见的双心疾病。


3.双心疾病的中医治疗思路


祖国医学对双心疾病既有独特的认识,在辨证治疗双心疾病方面也有独特的优势,而且越来越被重视。治疗双心疾病,既要关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又要关注精神心理健康的调节,标本同治,整体调节,从而达到双心安康的目的。 多数医家在治疗冠心病时,既要贯通心脉,又要安平心神,达到“心脏变好,心情变好”的双重功效。


基于中医学对双心疾病的认识,对于双心疾病的干预应“双心同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从血脉入手,治宜活血通脉;二从情志障碍入手,治宜调理心肝气机,注重心理精神治理。将这两个源头紧密结合在一起,就能取得良好疗效。


心主血脉失常,或因气血阴阳虚乏、推动无力、血行郁滞,或因痰瘀阻滞、心脉不通所致;治当益气养血,化痰活血,通络益心;治疗可拟归脾汤安神定志丸温胆汤合血府逐淤汤化裁。


气血的正常运行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并维持气血通畅和谐,从而调节控制着情志活动。肝藏血,心主血,心气推动血液在脉道中正常运行,需肝气条畅和疏泄有度。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不能推动血液的运行,以致心脉痹阻,心失所养,发为胸痹;若胸痹日久,亦会加重心理问题,导致双心疾病迁延难愈。近代医家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为肝气能上达,故能助心气之宣通。”治疗双心疾病大多数医家主张从肝论治,治疗以疏肝解郁为主法,可以显著减轻双心疾病患者的症状,史大卓等[3]认为疏肝解郁是“双心”疾病的基本治法。


精神心理障碍的治疗除了药物治疗,还要配合心理调节。精神情志既能成为致病的因素, 也能成为治病的方法,应该重视调畅情志在双心疾病治疗中的积极作用。吴鞠通说:“无情之草木,不能治有情之病,必得开其愚蒙,使情志畅遂,方可冀见效于万一。因为情即神识,药石无知, 焉能消其妄执,只宜以识遣识,以理遣情,此即心病还将心药医之谓也。”对于双心疾病患者,应采用合理的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生活方式指导和健康教育等办法,以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康复水平。这样会有利于恢复心理平衡,提高有效率,减少复发率,巩固疗效,从而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的治疗目的。


4.临床治验


患者宋女,57岁,主诉“发作性胸闷胸痛心悸2年”。患者2年前因惊吓出现出现心慌、胸部胀满疼痛等症状。嗣后每遇情志刺激而发作,移时即止。唯恐哪天发病后突然死亡,心理压力极大。经上级医院诊断为心律失常冠心病。多次住院治疗,广泛应用扩冠及抗心律失常等药物,效果欠佳。患高血压病10余年。 查体:BP150/100mmHg,P80次/min(节律不齐)。症见:心悸胸闷,头晕健忘,气短乏力,善惊易恐,精神不振,纳差少寐,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弦细弱。中医诊断胸痹、心悸、郁证,辨属心脾两虚、肝郁胆怯证,治拟补益心脾、安神定志法,方予归脾汤安神定志丸加减,并给予心理疏导。服药60余剂后,症状缓解,心电图正常。嘱其暂停服汤剂,改为中成药调治。

关联词条:

  • # 胸闷
  • # 心悸
  • # 胸痛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吴建华,来源论坛原创文稿,由四君摘选编辑。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