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小儿推拿之益气通督法治小儿脾虚泄泻

白术

签约讲师

浏览:457

时间:2020-09-05

小儿腹泻是一种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发病率高,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及死亡的原因之一,国外多采用抗生素、抗病毒及助消化药治疗,但观察发现,运用抗生素及对症治疗,疗效不佳。


推拿是中医外治法之一,是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运用各种不同手法刺激患者体表的一定部位或穴位进行治病的一种方法。


经临床观察,采用“益气通督手法”治疗小儿脾虚泄泻,疗效可靠,技术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手法治疗无针药之苦,花费时间短,家长乐于接受。


诊断标准


1.大便次数增多,一般不超过每日10次。


2.大便多为黄色水样便,或蛋花样便,含有少量黏液。


3.伴有呕吐食欲不振


4.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


5.常由受寒、饮食等因素引起。


适应证


1.3个月~7岁的患儿;


2.症见黄色水样便,或蛋花样便,含有少量黏液。次数增多,但一般不超过每日10次;


3.伴有呕吐食欲不振;


4.中医辨证为脾虚泄泻,表现为神疲纳呆,面色少华等;


5.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


6.大便镜检可见脂肪球。


禁忌证


1.年龄小于3个月及大于7岁的患儿;


2.皮肤溃烂、滑石粉过敏、严重腹泻伴脱水;


3.不符合小儿脾虚泄泻的中西医诊断标准;


4.肠道感染引起的重型腹泻,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中毒症状。


技术操作方法


一、治疗方法


1.揉腹:患儿仰卧。医者中指放于神阙,示指放于下脘穴,无名指腹放于气海穴力度以皮肤凹陷3~5毫米为宜,顺时针方向揉腹3分钟,然后中指指腹放于神阙穴,食指和无名指分别放两侧天枢穴,力度以皮肤凹陷3~5毫米为宜,顺时针方向揉2分钟。


2.揉气海:患儿仰卧,医者中指指腹放于气海穴处,力度以皮肤凹陷3~5 毫米为宜,顺时针方向揉3分钟。


3.揉百会:接上势,医者用中指指腹顺时针方向点揉百会穴2分钟,力度以皮肤微陷为宜。


4.揉龟尾:患儿俯卧位,医者拇指指腹着力于患者尾骨处,力度以皮肤凹陷1~2毫米为宜,其余四指放于骶部起附着作用,揉龟尾250~300次。


5.捏脊叩督法:患儿俯卧。医者两手拇指桡侧缘顶住患儿背部皮肤,示、中指放于拇指前方,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沿督脉经及华佗夹脊穴,从长强穴上2厘米至大椎穴反复捏提3~6遍,然后医者五指自然弯曲并拢,从大椎穴向下到腰俞沿督脉及两侧华佗夹脊穴叩击3~5遍,叩击力度以皮肤凹陷2~3毫米为宜,频率为160~180次/分,结束治疗。


二、治疗时间及疗程


每日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


三、注意事项


1.根据年龄、体质强弱不同,调节用力的大小,操作时间的长短,勿损伤患儿皮肤。


2.不能让患儿腹部、背部长时间暴露,以免受凉感冒,加重病情。


3.选用推拿介质如爽身粉、滑石粉等。


4.适当控制饮食,减轻脾胃负担。对吐泻严重的患儿暂时禁食,以后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增加饮食量。忌食油腻、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5.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要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扑上爽身粉,防止发生红臀


6.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腹泻变证。


7.对于治疗过程中出现脱水、酸中毒的患儿,要停止手法治疗;同时采用液体疗法等对症治疗,以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关联词条:

  • # 小儿腹泻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