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翅医话——小儿服药难处多
儿科古来称之为哑科,就是说给小儿瞧病犹如给哑巴看病,甚至还难,不会说不会表达,这就失去了问诊,只有借助娃娃的父母长辈来搜集一些资料了,好在小儿病情单纯,少七情六欲之患,多有的是吃喝拉撒睡的问题,其中外感、食积是最多发生的,发热、呕吐、不食、下利、咳喘等诊断也不是好大的难事,看指纹三关风气命、一指三关寸关尺,三指查印堂等等辨寒热虚实表里的诊断方法很多,都是先贤们传下来的宝贵经验,还可结合现代医学检查而查病。儿科书我也读过一些,各种疾病治疗可谓琳琅满目,丰富多彩,但是对治疗小儿疾病服药方法的问题却论述不多,这一点对医生、孩子的家长都是难题,咋样给孩子能很好的服药的问题该谈一谈。诊断明确,给药准确,服药不得法甚至药不到口,如何能愈疾?!
我原来也对小儿服药的问题没咋注意过,只是嘱咐家长一定要给孩子按时服药,时间长了发现药方对证,效果却是没有预期的好,家长反馈给孩子服药问题多多,不得不慎重思考这个不起眼的小问题,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我慢慢摸索出了一些方法。半岁之前的孩子,多还不知五谷香,对味道还不咋敏感,有苦味的药也不是很拒绝,喂服不是多大问题,可用奶瓶盛药汁再加入妈妈乳汁给儿允吸,也可用小调羹少少慢慢喂服。有一些小儿生性比较倔强,到了半岁以后就不咋好伺候了,哭闹摇头闭嘴拒绝,用调羹就会泼洒掉,可以用竹筷缠棉花团吸满药汁,等待孩子哭时张嘴及时送入口中,这样药汁就进去了,妈妈的耐心是很必要的。还有一部分小儿在药汁进口后会把它吐出来,就必须要施一点手腕了,调羹或棉花团就不必拿出来,这样他就没法把药吐出来,等咽下去过一会儿再进行下一口。粉状的药如果化在水杯中,多因量太多而不能很好的服下去,就把药粉放在大一点的调羹中兑一点水调匀,等张口时及时送入口中,一口就下去了,再喂些清水爽爽口。有些娃娃多因哭闹或药汁刺激咽喉会有想呕吐的现象,可以轻轻拍拍后背或把娃娃的两只胳臂举起来,药汁就顺下去了。在给娃娃喂药时有捏住鼻子不让出气以便张口的行为不可取。给孩子喂药的过程一般有点长,药汁会凉,服凉药是肯定不好的,可以把药入方便杯中放在有热水的茶缸中温浴着,大人多尝尝,免得药过凉或过热。
等孩子大一点,到了会调皮的时候,服药困难就更多了,有些家长会实施暴力恐吓的方法给孩子服药,这样更不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会更加惧怕服药,可以实施诱服法,比如我在《医门凿眼》中有一治小儿疝气的案子,其时孩子已经二岁半,调皮捣蛋都会了,他这个疝气治疗肯定是要个过程,非几日之功,而且药还很苦,就与家长商量如何办法能让孩子好好的配合服药。药煎好拿回去了小家伙不愿意喝,爸爸连哄带蒙的说这就是可乐,就这样里边含有青皮橘核的汤药将就着喝了月余,只到病愈。看来只要有心,群众的智慧也不可小觑啊!
很多小娃娃,经过尝遍了打针输液的苦楚之后,对于好发热咳嗽跑肚的问题,家长只有来求助中药了,这些经常遇到的小问题一般三五天就可解决。对于成人来说,一日三服三杯药很好搞,一二岁的娃娃可就遇到了难题。药量少了抓不住病,多了根本喝不了。三五日的药水,控制水量把药尽量浓缩,一日平均三四两足够了,也不好一次几十毫升的服药,嘱咐不定时,不定量,能喝多少是多少,一日内把这三四两能喝完就好,也是以见效为准的少量多次频服法。把药娇味也是不错的办法,在药汁中加点糖或蜂蜜,但是加多了会影响药效,比如现在很多儿科的成药,包括含糖的冲剂,疗效就不咋好,原因是糖多于药。给娃娃用药不可随心所欲,尽量选择苦味怪味不大的药也是要注意的问题。古人用药有把饮片都轻微炒香,研细做饼给儿吃也是不错的法子,值得借鉴发挥。
此文无关学术,只是我的一点小经验,也还在摸索,还请临床者多动动脑筋,服药法不可不讲,给娃娃治好病就更能取得大人的信任。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樊正阳,已授权四君发表使用,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四君期盼您的投稿,共建专业中医数据库。投稿文章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投稿邮箱:414427872@qq.com。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