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国医大师伍炳彩教你如何运用“杏仁汤”

四君人参

浏览:1036

时间:2020-09-17

杏仁汤出自《温病条辨·上焦篇》,系由杏仁黄芩连翘滑石桑叶茯苓块、白蔻皮、梨皮组成。关于本方的病因、所治病名及适应证,原文指出:舌白渴饮,咳嗽频仍,寒从背起,伏暑所致,名日肺疟,杳仁汤主之。可见本病的病因为伏暑,病名为肺疟。其适应证,据临床所见,尚有寒热如疟,汗出热解,汗出不能下达至脚,唇、喉、齿千燥及口中粘腻,舌苔或较厚、或兼干,脉浮等湿热伤津的症状。从临床上看,本方适合于湿热弥漫三焦,而以上焦为主。

 

临床运用时,在病因上抓住湿热伤津,在病位上抓住上焦肺,本方的治疗范围就可扩大,今举例如下:

 

()脾脏切除术后发热

 

陈某某,男,33岁,住市某院外二科,198725会诊。患者因肝硬化合并食道静脉破裂出血而于198717住市立某医院,当晚行脾切除术及胃底静脉结扎术,术后每日上午10时左右,先觉背部怕冷,约过20~30分钟即发热,体温逐渐上升至39多,至晚汗出热退。西医认为感染,先用抗菌素治疗,每三日更换一种抗菌、素,至二月五日病情毫无缓解,其中并合并西医支持疗法,如输液输血、输入白蛋白等,并并用中药滋阴清热之剂,体温始终不见下降,乃于二月五日请余会诊。诊时除上述症状外,并有咳嗽痰不易出,色白量少,喉千胸闷,口渴欲冷饮但量不多,食后稍胀,体温下降时虽有汗出,但汗出至胸,不能下达至脚,口粘,小便黄,苔白稍厚,舌红,脉弦数,两寸俱浮。

 

诊断为肺疟,投以杏仁汤合上焦宣痹汤加味杏仁10黄芩10连翘10,白蔻仁6滑石15,冬桑叶10射干10郁金10,白通草3,鲜梨1(连皮切),三剂,每日一剂。

 

二月八日二诊:药后怕冷除,体温下降至37.9咳嗽减轻,时闷除,唇仍干燥,口渴稍减,口稍粘,苔白稍厚,脉弦稍数,寸稍旺,仍用上方去射干郁金、批把叶,三剂,每日一剂。以后连诊几次,均同上方不变,至二月十七日,体温降至374,口粘除,唇公干燥亦消失,小便转为淡黄,乃转用青蒿鳖甲汤,热全退清。

 

()尿路感染发热

 

罗某某,女,38岁,1974524初诊。患者有尿路感染病史,每逢劳累或食辛辣之物过多而发。近又尿频、尿急、尿痛,尿时灼热,并伴先寒后热,汗出热退,腰痛等症,体温高达41家属甚为惊慌,曾在某附院注射庆大霉素并内服抗菌素等治疗,体温不见下降,尿路刺激症状亦未明显缓解,住院治疗又苦于无床位,乃商治于余。金细询其症,尚有咳嗽喉干欲饮,切其脉弦数两寸浮,遂投杏仁汤原方加柴胡、左秦艽10,一剂寒热顿挫,两剂寒热消失,尿频尿急等症明显缓解。后去柴胡秦艽,连服10余剂,诸症全消,化验正常而停药。

 

()慢性结肠炎

 

章某某,男,54岁,198735初诊。患者有慢性结肠炎10余年,屡治不效,大便每日23次,多则45次,软而不成形,有时带粘液,便前无明显肠鸣腹痛等症,伴唇喉千燥,口粘口渴,苔白厚而干,舌红脉浮,拟诊为湿热伤津化燥,投以杏仁汤原方,原只想先缓解湿热伤津之燥象,又清湿热,不意服药之后不但干燥诸症好转,大便次数亦减,遂用原方连服20余剂;唇喉干燥大减,口粘亦减,大便转为每日一次。追访至今,大便均正常。

 

()肾结石

 

余某某,女,62岁,于19861121初诊。患者因左侧腰腹疼痛而就诊于省某附属医院,拍片诊断为左肾结石,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而就治于中医。就诊时除左腰腹胀痛外,伴小便短黄,有时浑浊,唇口干燥,欲温饮量不多,食纳一般,苔白稍厚,舌红,脉两尺沉,两寸俱浮,投以杏仁汤原方,患者因服药舒适,而就诊又苦于路远,于是连服20剂,觉腰腹疼痛明显减轻,小便浑消失,唇口干燥缓解,因再去拍片检查,诉结石未见。

 

()感冒后食纳欠佳

 

彭某茱,女,6岁,于1984102初诊。其母诉患儿前些天感冒发热咳嗽,经用西药热退咳嗽减,但食纳甚差,吃饭如吃药,乃来就诊。询之咳嗽痰少,唇喉千燥,日稍渴,纳差,食后账。小便短,苔白较厚,脉两寸俱浮;乃湿热行津化燥,病为中上两焦之候,投以杏仁汤原方,连服三剂,诸症大减,咳嗽除,再投三剂,食纳完全恢复,唇喉干燥等症亦消失。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江西中医药》1987年第6期,由四君收集编校。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站联系,本站核实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