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低热案(柴浩然)
邵某,女,37岁,1992年3月21日初诊。
患者低热56天,伴腋下、腹股沟处肌肉疼痛。低热多于中午12时出现,体温37.5℃,至凌晨1时左右热退身凉,伴手足心热,口干不欲多饮,疲惫乏力,腰腿酸困;面色萎黄无华,舌淡红、有齿痕,苔白润,脉弦细略数。曾于某医院检查,诊为低热待查,服用中药(不详)12剂,稍有减轻,停药如故。
证属气阴两虚,虚热内扰。
治宜滋阴清热,兼以益气,方用《千金》三物黄芩汤加味。
处方:黄芩、生地、玉竹、荷叶、太子参各9g,苦参6g。2剂,水煎,空腹服。
4月3日二诊:药后热退,体温正常,仍觉疲惫乏力,腰腿酸困,手足心热。
此余热未尽,继用上方加地骨皮15g,知母9g。3剂,水煎服。
4月10日三诊:药后上症渐退,但3天前感冒又见低热,体温37.1℃,舌尖生疮疼痛。改用三物黄芩汤合封髓丹。
处方:黄芩、苦参、黄柏各9g,砂仁4.5g,甘草6g,生地15g。3剂,水煎服。
4月15日四诊:口疮痊愈,低热消退,嘱用六味地黄丸易汤加地骨皮30g。3剂,水煎服,以资巩固。
按:本案阴虚内热,兼夹气虚,故首用三物黄芩汤滋阴清热,加太子参、荷叶、玉竹甘润益气养阴之品,使低热退却,正气渐复;后因外感复作,口舌生疮,继合封髓丹滋阴降火,标本兼顾;终以六味地黄汤滋阴善后,以资巩固。
三物黄芩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三卷》,习称《千金》三物黄芩汤,由黄芩、苦参、干地黄3味药物组成,主治产后血亏阴虚、风邪入里化热、四肢烦热、头不痛者,为滋阴清热的有效方剂。《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篇末附录此方,以补其病脉证治之未逮,说明本方确有其临床价值。柴浩然老中医不仅擅用三物黄芩汤治疗产后虚热,而且还将其扩大运用于多种虚热疑难杂症。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柴浩然》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