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Diǎn Dì Méi

别名

佛顶珠、地胡椒、五岳朝天、小虎耳草(《草木便方》),铜钱草、白花草(《中国树木分类学》),索河花(《植物名汇》),五朵云、汉先桃草(《中国药植志》),喉辫草(《浙江中医杂志》(4):174,1957),小一口血(《四川中药志》),喉蛾草(《本草推陈》),清明花(《贵州草药》)),白花珍珠草、五角星草(《上海常用中草药》),天星草、天吊冬、顶珠草(《云南中草药》),仙牛桃、金牛草(《陕西中草药》)。

来源及植物形态

点地梅,又名喉咙草,始载于《中国药植志》。本品为报春花科植物点地梅Androsace umbellata (Lour.) Merr.的全草。生于草地、路旁,牧场上。分布很广,北至河北南至广东、云南,西至四川、青海等地均有野生。


点地梅Androsace umbellata (Lour.) Merr.

采制

清明前后采收全草,晒干。

性味归经

性味:《贵阳民间药草》:"辛甘,微寒,无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扁桃体炎,咽喉炎,风火赤眼,跌扑损伤,以及咽喉肿痛等症。


本品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治风火赤眼,常与菊花桑叶等配合应用;治跌扑损伤,可与当归川芎、落得打等配合应用;治咽喉肿痛,可单味应用,也可与筋骨草、板蓝根胖大海等配合应用。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或泡酒;或开水泡代茶。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含漱。

各家论述

①《分类草药性》:"解毒。治蛇伤,诸淋,涂火疔疮,泡酒扫毒除肿。"

②《中国药植志》:"治喉痛,跌打损伤。"

③《贵州民间方药集》:"新鲜果实液汁点眼,可治眼热,去眼翳;全草,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腰酸背痛;外治蛇咬伤,汤火伤,疔疮。"

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偏正头痛牙痛。"

⑤《贵阳民间药草》:"祛风清热,治劳伤腰痛,咽痛口糜。"

⑥《四川中药志》:"治遗精,崩症及寒湿带下而虚弱者。"

按语备注

点地梅别名叫喉咽草,在部分地区草药店又称白花珍珠草。本品味甚苦,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急、慢性咽喉肿痛,而以治疗慢性咽喉痛的效果较好。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