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详细内容

孟河医派作为中医学的重要流派,其形成背景可追溯至汉魏时期葛洪等人于附近茅山地区的道教活动,后历经两晋、南朝、隋、唐、宋、元朝代更迭,虽世道陵替,而薪火不绝,陶弘景许叔微王肯堂诸人皆为其中佼佼之辈。 明末清初以来,得益于交运的便利、经济的繁荣与文教的昌盛,常州孟河地区医馆林立,世家众多。 其中,费、马、巢、丁四家医术精湛,誉满杏林,以致“求医者络绎不绝,摇橹之声连绵数十里”,一时为吴中翘首,以致“吴中医学之盛甲于天下,孟河名医之众冠于吴中”之誉不绝于时。


孟河医派的历史源流


(1)孟河医派的区域范围


“江东之州, 常州为大”,自春秋末年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封邑延陵以来, 常州地区开始了长达 2500 多年有准确纪年和确切地名的历史。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 202 年)改延陵为毗陵县,后建郡统县,曾统辖丹徒、曲阿(丹阳)、武进、延陵、毗陵、暨阳 (江阴、张家港 西部)、无锡 7 县。此后千余年间,行政区划屡有沿革,又有晋陵、 兰陵、 尝州等称。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常州路,属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治晋陵县、武进县,领晋陵、武进二县和宜兴、无锡二州。 至正十七年(1357 年)朱元璋改置长春府,同年更名常州府。 清雍正四年(1726 年)析武进另置阳湖,析无锡另设金匮,析宜兴另立荆溪,加上原领江阴、靖江,常州府统领 8 县,有“江左名区,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


孟河地处常州西北,历来为其辖地,据《武进阳湖县志》载:东汉光武初年(公元 25 年),朝廷命开渎,从长江口掘至小黄山下,遂成通江口岸,故称“河庄口”。 唐朝元和五年(公元 810 年),常州刺史孟简在此浚扩老渎, 并向南贯穿至京杭大运河,元和八年(公元 813 年)河成,成为江阴至京口(镇江)间又一条南运河与长江间的水上大动脉,取名“孟河”,镇因河而得名。 孟河地处长江主干道,南接京杭大运河,因其北临长江,西接润州,南瞰毗陵,东望三吴的得天独厚之势, 一直是常州府的江防要塞,也是南宋抵御金兵南侵及明代倭寇进犯北部的

重要通道和屏障。


就地域的归属及医学的影响来看,孟河医学既肇始于常州,又兴盛于常州,且诸多医家均曾悬壶于常州,医理所至,流波甚广。 因此,我们在探讨孟河医派的区域范围时, 大可不必囿于孟河一隅,无论城派、乡派,凡在常州府及附近地区的学医、行医的医家均可视之为孟河医派的范畴。


(2)孟河医学概述


源起萌新期:以葛洪陶弘景许叔微王肯堂等为代表 孟河医派源流甚早,据目前所掌握之文献, 可将其诞生背景上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后经隋唐积淀,至宋明时期,医理丰富发展,进而渐有雏形。


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陵夷,衣冠南渡,东晋、南朝先后建都建康,常州自此成为京畿重地、人文渊薮。 据史料载,仅齐梁两朝就共有 15 位皇帝出生于常州,可谓教化昌明,冠绝东南。 中原地区大批官宦及知识分子的南迁, 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科技文化、制度风俗,其中亦不乏精通医药之人,他们落地生根,又与常州本地医家切劘交流,对常州的医学进步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 同时,就地理形势而言,孟河地处宁镇山脉东麓,附近地区峰峦纵横,河网密布,尤其是西南百里之茅山地区,素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美称,山川形胜,江南独秀,古来多有隐逸之士避地自处,为道教圣地、上清派祖庭。 先秦时期,郭四朝、李明真人于此修炼,西汉时咸阳茅氏三兄弟又来此采药救灾。 可以说,南北交融的时代印记、十道九医的茅山道教传统,为孟河医派最初的萌芽培育了肥沃的土壤。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代丹阳郡句容人。 从祖道教宗师葛玄,得庐江人左兹授《九丹液仙经》, 与华佗弟子吴普交往颇厚, 又得家学医药传承,故而精于岐黄之术。 中岁后倦意仕进,隐于茅山抱朴峰,修道炼丹,兼治医务,如是者凡十余载。 晚年居岭南罗浮山炼丹行医,著作不辍。 葛氏于医学深有发凡, 曾汇集晋以前医籍上千卷辑为 《玉函方》,此书后亡轶,今仅能见到其精选本《肘后备急

方》。 《四库全书提要》称:“(其书)有方无论,不用难得之药,简要易明。 ”此书历来为家乡医家所瞩目,费伯雄《怪疾奇方》、马培之《青囊秘传》、巢祟山《千金珍秘方》及丁甘仁的《家传珍方》等书都能找到《肘后方》痕迹。 此外,葛洪中年在茅山地区修道、行医的经历,对句容东南部、常州西部地区的影响深

远,又游戏山水,救治甚众,附近百姓记其医事而称颂者甚多, 故后人有称孟河医派葛洪医药之余绪,言之有据,实属确论。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丹阳秣陵人。 “祖世已来,务敦方药”,祖传《范汪方》,几代以来用此书治病救人, 梁代齐后辞官隐居茅山华阳洞。 陶弘景一生著述颇丰,有《本草经集注》7 卷、《肘后百一方》3 卷、《效验方》5 卷、《补缺肘后百一方》3卷及 《梦书》、《效验施用药房》、《服食草木杂药法》等。 陶弘景将《神农本草经》进行了归纳整理、增补修订,著成《本草经集注》,在体例上首创按药物性质分类;在药物数量上取《神农本草经》365 种,再加上汉晋两代名医所用的药物 365 种, 共计 730 种,并对药物名称、来源、产地、形状、药性、鉴别、功用、炮制、保管等均加记述。 同时,还考定了古今药物的度量衡,为我国药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对孟河医派本草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隋唐而至靖康之难,宋室南迁,常州地区医学余焰不熄,代不乏人,就中又有伤寒大家许叔微承续医脉。 许叔微,字知可,北宋真州白沙(今江苏仪征县)人。 幼年失怙,矢志岐黄,成年后久试不第,转而弃儒学医。 48 岁逢靖康之难,举家南迁,居常州以行医为业,6 年后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 晚年因不满宋廷偏安,又目睹忠良荼毒之状,遂辞官退隐,居马迹山(今无锡马山,隋至建国初历属武进)行医济人,著书立说,抗金名将韩世忠曾亲赠“名医进士”匾额。 许氏医学著作甚多,现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 及 《普济本事方》传世。 其所著《本事方》,秘藏本传至高僧荆山浮屠,再传罗知悌, 朱丹溪得罗知悌授此书而珍视不已,晚年嘱弟子整理的《丹溪心法》即仿《本事方》而作,是明清时医案类著作的初始形式。 许叔微在常武地区行医近二十年,尤其是对常州东南部地区的影响较大,他对《伤寒论》研究及自己医案的整理总结等则为后继孟河医家所继承和发扬。


明朝时期, 另一位进士出身的名医亦于此登坛,是即金坛王肯堂王肯堂,字宇泰,又字损仲,号念西居士,别号损庵。 因早年母病而习医道,饱览历代医书,兼收并蓄,见解独到,20 岁时又因救治胞妹重病而声名大振,四方延诊求方之徒常满庭户。 40岁时中进士,官至翰林院检讨,后因倭患横行,朝政糜烂,愤而辞官,研习医书,潜心著述。 其一生笔耕不辍,著作极丰,存世有《证治准绳》、《医镜》、《医辨》等。 他通晓伤寒,精于内科,擅治外科,又重视人体解剖,精于外科手术,记有外科手术如肿瘤摘除、甲状腺切除、耳脱落再植、肛门闭锁症手术治疗、骨伤整复、唇裂补术等医案并有附图,还有麻醉药物及其组成, 对孟河医派外科刀圭之术的影响尤深。王肯堂内、外、妇、儿、骨各科均有涉猎,亦开创了孟河医派各科皆擅之先河。


形成发展期:以胡慎柔、顾元交、法徵麟、法公麟等为代表 明末清初,伴随着经济的南移与漕运的兴盛,以孟河为代表的常州地区民生富庶,崇文重教。 其中常州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孟河医派等派竞相登上历史舞台,袁枚曾赞曰“近日文人,常州为盛”,可谓名士辈出,学者叠现。又因孟河地处水路咽喉、战略要冲,左近医药名家多会于此,各种学术思想相互砥砺,治学方法多有借鉴,其中尤以胡慎柔、顾元交、法徵麟、法公麟、费尚有、马院判、钱祥甫、钱维岳等人医名卓著,声闻四省。 可以说,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条件,繁荣的漕运经济,深厚的文化积淀,为此时孟河医派的形成与核心医学思想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胡慎柔,明末著名僧医家,毗陵(常州)人。 幼年寄育僧舍,后出家为僧,法名住想。 胡慎柔博通佛教典籍及儒家经史,因患痨病,经浙江查了吾先生治愈,遂随查师学医十余年,颇有所获,后经查师推荐从名医周慎斋继续研习, 留心摘录周师临

证经验,诠次成书。 回毗陵后独立行医,治病辄应,疗效卓著,往来苏、浙、皖等地,救治甚多。 临终前将手札及生平著述授予弟子石震, 刊成 《慎柔五书》,其中论述虚损、痨瘵的治法经验,可为老人虚人调养指归, 对痨病的论述和治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顾元交,明末清初医家,毗陵(常州)人,字焉文。 中年遇胡慎柔,并随之游,后以医为业。 顾氏对本草学深有研究,以《本草纲目》浩繁、《本草经疏》多附会、《本草蒙荃》浅陋,故取众书之长,篡为《本草汇笺》十卷。 该书首列药图,集运气及诸药学总论,继以草、木、果、谷、菜、人、禽、兽、虫、鱼、鳞、介、玉、石、水、火、土等分部类药,载药近 400 种,以临床用药内容为主,介绍药性功治,并附录验方。 后经龙耕堂刊为 《本草汇笺》、《总略》、《芥说》、《图》四

卷。


法徵麟字仁源,其弟公麟字丹书,均为清康乾时孟河名医,以擅治伤寒及内科而闻名。 乾隆年间,大学士程景伊曾撰法氏谱序,谓“徵麟喜急人之难,至今行路犹称之,次其一事也”,公麟医名较其兄更著,常以所得医资周济贫弱,名重乡里。 二人后代亦以医为业,尤擅治伤寒诸证。 法氏一门后于清晚期迁出孟河,一支定居武进雪堰,一支定居宜兴和桥,世称法氏世医。


此时的孟河医派方兴日盛,名家辈出,除以上所述诸家之外,费尚有、马院判、钱祥甫、钱维岳等人亦名著一时,他们或精于内外诸科,或擅长针刀之术,共同形成了孟河医派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


在此前千余年萌芽、形成的基础上,孟河医派于清末民初迎来自身发展的鼎盛时期,以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为宗派的四家相继崛起,并在后续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壮大,扬播海内外。此外,伴随清末海运的兴起,孟河作为苏浙水上交通的枢纽地位日渐没落,加之战乱频仍、河道淤堵,已难复往昔喧嚣繁华。孟河医家亦不再限于一隅,逐渐向苏州、上海一带迁移,穷则思变中为中医事业的传承寻求新的机遇,这一迁移也成为孟河医派逐步走向全国、辐射全球之肇始,并遗泽至今。

  • 张泽生:从医生涯七十秋
    我家世居江苏丹阳,虽地处乡邑,然人才荟萃,名医辈出,江南孟河医派即发源其邻。在环境熏陶和亲友影响下,父亲决定让我走学医的道路。他先将我送到邻村读私塾,此时我仅六岁,四书五经,古文诗词,一读就是十年。从...

    求道

    畅读VIP

    114

    0

  • 鲜蚯蚓治精神分裂症案(张继泽)
    某女,22岁,大学生。因失恋而致精神恍惚,时常离群,面对窗外或喃喃自语,或暗自神伤。西医诊断为抑郁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较浅,或者噩梦纷纭,或说梦话。有时起床后,不知自洁,呆若木鸡,沉溺于自己的世界中...

    求道

    畅读VIP

    94

    0

  • 张继泽:我可是科班出身的孟河医派传人
    张继泽老先生,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的张老指着当年上海医专的毕业证书笑眯眯地说,“我可是科班出身的孟河医派传人”。张老于民国37年毕业于上海中医专科学校幼承庭训,传继家学张继泽,原名张新晖,1926年出生...

    求道

    畅读VIP

    104

    0

  • 张继泽 温阳健胃汤
    【方药】 潞党参15g,炒白术10g,白芍10g,炒枳壳10g,高良姜5g,陈皮6g,法半夏10g,桂枝3g,木香5g,炙甘草3g。【用法】 水煎服,分2次服,每日1剂。【功效】 温运脾阳,健胃和中。...

    求道

    畅读VIP

    121

    0

  • 《老中医》掀起中医热,孟河医学丁氏内科医家严世芸教授
    孟 河 是江苏武进地区的一个小乡村,确是名医辈出,最早可追溯至东汉。至清代,孟河名医云集,业务兴盛,经验成熟,学术思想逐渐形成,汇聚了一批学养很深的医界人物,百十户人家的孟河小镇,有十几家中药铺,足见...

    求道

    畅读VIP

    836

    0

  • 孟河医派巢氏及其他世家
    巢家世居孟河,世代业医。至清代咸同时期,分为上海巢氏和孟河巢氏两支,医名均盛。代表人物为巢崇山、巢渭芳二人,巢崇山巢崇山(1843—1909),名峻,以字行,晚号卧猿老人。武进孟河人。少承家学,初在家...

    四君人参

    188

    0

  • 马培之:浑内外而为一,乃探原之治
    •人之病者,生死所系,未可执一二成书以治病。临诊须究岁运、天时、土地、禀赋、嗜尚、阴阳、性情、虚实、寒热、气血、经络脏腑,合舌脉而密勘,庶有克济。•马培之治外症强调不能只着眼于局部,而要内外兼治,整体...

    四君人参

    201

    0

  • 费伯雄:醇正和缓,平淡至极
    孟河医派之名首次见于丁甘仁次子丁仲英1927年在《喉痧症治概要》跋中说:“吾乡多医家,利济之功,亘大江南北,世称孟河医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费、马、丁、巢四家。孟河医派医家、弟子源于孟河,又陆续向外...

    雷西西

    288

    0

  • 余听鸿:善用经方,屡起重症
    余听鸿(1847—1907),字景和,近代内外科名医,江苏宜兴(阳羡)人。其父余胪卿,是邑内著名诸生,景和9岁时父亲病故。其母缪氏,娴熟诗礼。余景和后来著书,多得力于母教。1864年,景和随兄到武进孟...

    四君人参

    431

    0

  • 孟河医派的学术思想与特色
    孟河医派的学术思想形成,在嘉庆、道光年间的费、马两氏尤具代表性,并有医著传世。费伯雄的醇正和缓是孟河费氏学术思想的结晶,他认为医者论理必归醇正,所谓醇正的标志是“在义理之得当,而不在药味之新奇”。“仲...

    白术

    签约讲师

    356

    0

  •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