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王叔和《脉经》自序思想发微(汪芳记)

求道

浏览:50

时间:2024-02-25

向来以为自序是一本书精华中的精华。因为一个作者在自序中,除了交代书中的重要内容外,更要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思想往往超出书本之内。最典型的如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一句“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言。王叔和作为魏晋时代的著名医家,张仲景学术的传承者,其《脉经》自序闪烁的光辉思想,与仲景一样,成为历代崇颂的标杆。研究《脉经》自序,对窥伺圣人的学术思想,传扬圣人的道德情操,在弘扬医学人文思想的今天,其实也有意义。


王叔和《脉经》序全文如下:


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谓沉为伏,则方治永乖;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况有数候俱见,异病同脉者乎!


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故伤寒有承气之戒,呕哕发下焦之间。而遗文远旨,代寡能用,旧经秘述,奥而不售,遂令末学,昧于原本,互滋偏见,各逞己能。致微疴成膏肓之变,滞固绝振起之望,良有以也。


今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决,合为十卷。百病根原,各以类例相从,声色证候,靡不赅备。其王、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诚能留心研穷,究其微赜,则可以比踪古贤,代无夭横矣。


整个序言,232字(不含标点),依然沿用的是魏晋时代最常用的骈体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嚼甘饴。细读文章,共有三段:


第一段从开篇到“异病同脉者乎”,说的是著述《脉经》的初衷。脉学作为祖国医学独特的诊疗方法,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过巨大贡献。而脉学之精髓,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却是最难把握和最有技艺的。所以《难经》上说:“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难经·六十一难》)以“巧”言“切”,说明诊脉需要非常高的灵巧技术。所以王氏开篇就说:“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因为切脉除了要掌握中医基本理论外,还要掌握手下感觉,不是仅仅知道脉象就能够辨别出来,接着就将弦脉和紧脉、浮脉和芤脉;沉脉伏脉、缓脉与迟脉以及相兼脉、异病同脉拿来举例,说明脉象难以掌握和鉴别的重要性,以及弄错脉象的严重性,为每个身怀济世之心的医生来一个提醒,告诫弄清、弄懂脉学的必要性。


第二段从“夫医药为用”至“良有以也”,通篇以议论为主。开始就说医药工作与生命攸关,提出了从事这项工作应具备谨慎、认真的基本素质。接着就举例医和扁鹊张仲景这些前朝的医学名家,虽然他们都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临床积累,但在日常诊疗工作中,一丝也不马虎。所以张仲景对治疗伤寒病使用承气汤有谨慎的告诫,对于中焦出现的呃逆呕吐的症状还要对下焦的表现要进行询问,为的是要全面了解一个人的病情,不能“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声”,被事情的表面和局部所迷惑。接着提出深入学习前人医学理论的重要性,不能因为前人的著作艰深难懂而产生偏见,对这些医学道理自己没有搞清楚反而指责前人理论的不正确,画地为牢炫耀自己的才能,至轻微的疾病变成重症,重症的疾病更是束手无策,让病人断绝治愈的希望。整段文字可以说是苦口婆心,谆谆教诲,一种悲天悯人的思想洋溢于字里行间


第三段从“今撰集岐伯以来”至末句,记录了本著作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王叔和集魏晋以前医学之大成,传承医学理论,编纂《脉经》,为的就是让后世医家能够得窥前人医学之门镜,并提出殷切希望,若能细心钻研本书,探索其中精微深奥的道理,就能赶得上古代的名医,让后世的人们不再枉死。


《脉经》自序,从结构上与张仲景的《伤寒论》自序有相同之处,都是先议论,再陈述。从内容上,它秉承了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的哀世心情,传输“留心研穷,究其微赜”的济世的思想,同仲景《伤寒论自序》一样,是汉魏时期的另一篇医学宣言,教导俗医敦本务实,勤勉尽责,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如孙思邈《大医精诚》中提到的“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就与它一脉相承。当然,自古以来,凡医还是不可枚数,除了是因为“孜孜汲汲”追求名利以外,更重要的欠缺悲天悯人的情怀,没有为了钻研医学道理而呕心沥血的衷肠。王叔和生于汉末乱世,当时除了诸侯割据、连年混战外,更是瘟疫频繁,“白骨横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而民不聊生,王叔和正是身感一个医生的责任,才不遗余力完成两大震古烁今的功绩:收集仲景遗论整理《伤寒》和“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的经论要诀而著述《脉经》,成为继仲景以后又一名旷世医圣。


王叔和《脉经》序言从掌握医学道理的艰难到做一个好医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为医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那就是有责任、有担当、有目标,有追求,才能无愧人生。它闪烁的光辉思想再次告诫我们:即使时代再浮躁,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也不能浮躁;即使医生的境况再糟糕,我们也不能让万千病友跟着糟糕。因为:医药为用,性命所系,生死攸关。今天,当我们研读这本被医家成为“医门之龟镜,诊切之指的”的医学书籍之时,实在也应该花一点心思去幽求一下大医们的情怀。

关联词条:

  • # 王叔和
  • # 《脉经》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转自 健康麻城  公众号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