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论刺络补虚

白术

签约讲师

浏览:1032

时间:2020-08-13

刺络,古称络刺。现多称放血疗法。是一种用三棱针等针具在人体某些特定的部位刺破浅表络脉,放出少量血液以激发经气、调整阴阳、治疗疾病的特殊针刺方法,自古至今为历代医学所推崇。多数医家认为刺络只宜治疗实证,虚证则属禁忌。笔者通过查阅学习古今文献,结合临床实践,认为这种观点尚有片面偏颇之处。刺络疗法不仅具有泻实之功,也具补虚之效。现将有关看法探析如下,愿与同道商榷。


1、明确补虚泻实的针灸治疗学意义


补虚泻实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原则,始见于《内经》。如《素问.调经论》中有:“百病之生,皆有虚实”;《灵枢.九针十二原》又言:“补泻之时,以针为之。”针灸治疗学中补虚泻实的含义不仅仅是指针刺手法穴位特性,更核心的内涵是针刺的治疗效应。所谓针刺补法,就是借助针刺的方法和手段使原本低下或虚弱的机能旺盛起来;泻法则是使原本异常亢进的机能恢复正常。当然具体的针刺方法的实施是实现治疗效应的重要环节。医者采用各种针刺手法和方法,最终目的是借用针具的媒介作用,将其辨证施治的补泻意图通过物理刺激的方式传输到病体中,激发经络腧穴的反应,引起机体产生相应的变化,达到补虚泻实治疗目的。我们可以把刺络这种特殊刺法也看作是一种外在的物理刺激,只是这种刺激是以刺破体表特定部位血络而体现的。刺激血络后可作用于络脉,进而影响到整个脏腑经络,使机体对此产生反应。从反应途径来看,它同一般的针灸方法无异,针灸可产生补泻效应,刺络当然也具有这种效应产生的可能性。因此,如果我们能辩证而科学地剖析针灸治疗学的补虚泻实的内涵,真正从手段及方法的目的去理解补泻的精神实质,明确无论采取何种方法均是为了调动机体抗病的内在积极因素,它的意义在于调节与调动而不仅仅是补充与清扫。如此,我们就会抛开狭义的补泻,从广义的角度接受刺络也可补虚的观点了。


应强调的是:刺络补虚需要有一定的刺激量和刺激时机。刺络是一种刺激方法,放出少量血液只是一种伴随状况,放血不是主要目的。因此,刺络补虚时,刺中络脉即可,可采用点刺使之充血或微见血痕,或放出少量血液,避免“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素问.刺禁论》)。同时又利用络脉的刺激达到激发调动机体内在抗病能力扶正补虚的目的。


2、重温古代文献,追朔刺络补虚的始源


刺络疗法,首见于《内经》。《灵枢.官针》中有:“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灵枢.经脉》曰:“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显然,刺络的原始含义就是刺激浅表的血络。


虽然《内经》中未见明确的刺络补虚的记载,但是刺络治疗虚证或虚中夹实证体现补虚思想的论述却时时可见。《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详述了五脏虚时可用刺络法的记载。如“心病者……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素问.三部九候论》中也有:“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刺出其血,以见通之。”《灵枢.巅狂》:“短气息短不属,动作气索,补足少阴,去血络也。”《灵枢.寿夭刚柔》中有:“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后世医家针对刺络补虚又有了进一步的发挥,如李东垣创立了脾胃学说,治疗上善用补土法,他不仅用药补,更善用刺络补土法。认为刺络具有醒脾运脾补土之效。《脾胃论》中有:“凡脾胃虚弱,感湿成痿者,汗大泻,妨食,三里气冲三棱针出血,若汗,不减不止者,于三里下三寸上廉穴出血。”充分体现了治痿独取阳明的刺络补虚的思路。《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中载有许多刺血治疗虚证的病案。如:治疗真气不足的手足麻木虚证可在“两手指甲傍各以三棱针刺之,微见血如黍粘,再与调理而愈。”《针灸聚英》中有:“阴病在阳,当从阳引阴,必须先去络脉经遂之血;若阴中火旺,上腾于天致六阳反不衰而上充者,先去五脏之血络,引而下行,天气降下,则下寒之病自去矣。”《儒门事亲》中载有大量张子和根据“出血者,乃所以养血也”观点而采用刺络放血法治疗大热、大汗、劳累之后以及年衰体弱之须发早白等阴虚火旺之证。明代杨继洲四缝治疗小儿体弱疳积也属刺络补虚之例。此外,虚证多伴瘀象。《读者随笔》中有:“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血证论》中也有:“此(瘀)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生机,故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由于刺络可使血液本身的瘀阻现象得以改善,气血运行恢复正常,从而使气血又能内溉脏腑,外濡腠理了。由此可见,刺络补虚的说法由为已久,只是由于刺络泻实的作用更为突出而隐去了补虚的作用。重温古代文献将使我们更加深入探讨刺络补虚的意义,全面认识刺络的补虚泻实作用。


3、现代研究已从多角度证实了刺络补虚的作用


随着对刺络疗法研究的深入,刺络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遍及各科100余种疾病。其中许多科学研究均证实刺络具有补虚扶正、保健防病的作用。


3.1 刺络放血可调动人体免疫防御机能


近年来许多研究资料证实了刺络放血对机体免疫机能有着良好的促进调节作用。如:刺络放血可明显地提高血循环中的红细胞膜受体功能。刺络可以激活红细胞膜上的C3b受体活性,使红细胞对机体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免疫粘附作用明显提高,被粘附在免疫复合物上的细菌、病毒更易被吞噬细胞吞噬,从而清除血循环中大量潜在的病原物质以及致病性免疫复合物[1]。又有研究证明刺络放血可使末梢血淋巴细胞的计数、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免疫球蛋白等免疫指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由于体虚之人,尤其是老年体弱者不仅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而且红细胞膜的受体功能也在衰退[3]。而当免疫功能低下或红细胞携带循环中免疫复合物的瘀阻,将造成各种疾病的发生。刺络可对机体免疫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激发机体自身的抗病防病能力,因此可以说刺络具有补虚扶正之功。


3.2 刺络放血对血管及血液成分产生积极的影响


虚证多兼瘀象,常常表现为本虚标瘀的征象。刺络放血对血象产生明显的影响,可使血象变化呈双向性[4]。刺络放血还可以改善血管功能,由于刺络刺中小的血管壁上肾上腺素能和胆硷能神经产生一过性疼痛疼痛本身可以被看作一种刺激,这种刺激可调整小血管壁上舒缩调节机制[5],提高微血管的自律性,直接间接地改善微循环功能,使组织细胞得到更充分的血液营养物质的补充。有研究已证明刺络还可缓解微血管痉挛,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管的流量和弹性[6]。


总之刺络放血可改善血管血液的功能,调整血管舒缩状态,使血液有形物质不互相聚集,扩大血流量及流速,使标瘀得以改善,本虚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恢复。


3.3 刺络放血可对神经肌肉产生良性刺激


刺络放血不仅可以治疗痛瘀之证,还可以治疗各种气血不足的痿证。其作用机理就是刺络放血刺激了某些部位的外周感受器或神经小体,并通过神经系统的内在联系传至中枢,反射地影响到肌肉的效应器上。这种反射可影响局部组织,甚至还会产生某些生化改变,再通过神经体液功能对病变肌肉产生有利的影响。如:有人通过刺络放血,增加中风后遗症患者的握力,消除或减少异常肌电反应。


3.4 刺络放血有助于分泌各种消化酶


刺络放血还可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以及小儿疳积,机理是在四缝穴放血(或放黄色粘液后)调整了胃酸分泌,同时使肠内的胰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的含量均有所提高,此外刺络还可改善胃肠蠕动的状态。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刺络补虚不但源远流长,而且现代研究也较为深入,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全面认识刺络泻实补虚的双重作用。随着科学的进步及保健防御医学的发展,刺络补虚将会进一步显示出其独特的、简便的、确切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关联词条:

  • # 刺血疗法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李晓泓,由四君收集编校。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站联系,本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