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脉学散论(王行安)

白术

签约讲师

浏览:881

时间:2020-08-24

一、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大自然遵循《黄帝内经》所说的“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规律,那么人身这个小天地同样也遵循这一规律。具体到中医理论来说也就是“左升右降”和“清升浊降”原理。


作为中医四诊之一的脉学,同样也严格遵循“左升右降”原理。


所以学习脉诊的第一要务,是要分清“左右”。


而分清脉学的左右关系,并不是脉书上“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的简单定位。


按照“左升右降”理论,左手脉主升,右手脉主降。即我们在诊脉之时,三指之下一定要静心体悟出脉动的升降出来,即左手脉动之中是含有升浮之意的,右手脉动之中是含沉降之意的。这个体悟不出来,是指下功夫未到,与中医理论掌握的深浅没有关系。


“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这句话是有问题的,正确的表述应该是: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胃命。这样才合乎医理。


长期以来,人们将脾胃两脉混为一谈了。脾胃虽为表里,但却阴阳有别,脾脉与胃脉是阴阳两途,限于篇幅,这个以后专门介绍。


切脉时,切勿被什么“二十八脉”所影响。


切脉时,首要的是找出左右手脉的“不同”。这是切脉大法。


所谓的“不同”,是左右手脉大小的不同和迟数的不同。


脉之大小辩病情的进退,脉之迟数辩阴阳的盛衰。


如果左脉偏数,右脉正常,则说明“左升”过盛,必会出现目胀头晕、胁满易怒等症状。


如果右脉小弱,左脉正常,则说明“右降”不及,气降无力,必会出现排便不畅或便秘现象,同时气不降则抟聚于上焦,又会有胸闷心烦反胃等症状出现。


以上二例,皆为中医理论基础在脉学中的灵活分析应用,但关键是需要有“指下分明”的功夫。


指下功夫是基础,这就如我们走路一样,脚下分辨不出好路坏路来,就很容易走错,更不用说要到达目的地了。


切脉时,我们自己的手温一定要适中,不可过热或过冷。


切脉不仅是寻找病人的“浮沉迟数”,还要体验病人皮肤的冷热与脉动的关系,更要配合面部色泽,来综合判断。


二、

中医之脉,犹如地上之河流。河叉交错,脉亦纵横。人恒见河中之水,而常忽视水澎湃流动之原因。俗语说“风平浪静”、“风高浪急”,观水之势,则知风之大小。同理求之,切脉之动静,亦可辩人体气之多寡数迟。所以说,切脉之目的,在于体察体内风气之迅急耳。


知体内之风,方可知病之所自。故《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生他病也。”


观水之势,可知风之势。切脉之动,同样可辩体内风之所动。知脏腑内风气之动,可推知病情也。


切脉者,实为寻气之踪也。


故《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脉虽为血道,然无气则凝滞不流,脉之动态,全在气之顶带也。


此为切脉诊病之大前提也。


后世医家所演绎之二十八脉者,实皆根于气之百态万象。实何止二十八类,病有千百,脉亦有千百,皆根于风气之使也。

若囿于二十八脉,则失气血之根本也。


二十八脉中之滑脉证之,李时珍于《濒湖脉学》中形容滑脉为“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清之名医徐灵胎注释为“盘珠之形,荷露之义”,后世宗为滑脉之大法,以此辩为喜脉和湿邪之标准。


此诚为不谬。


然现实诊断之中,体内湿邪故可表现为“如珠滚盘”之滑象,但病有大小深浅,湿邪亦有大小之别,指下所示则有不同。湿邪小者,脉之滚珠亦小;湿邪大者,脉之滚珠亦大也。此如海中波浪,风小则浪小,风大则浪高。遇有体内湿热盛极之病,滚珠必大于鸡卵,则三指之下所切非为盘珠之连续,实为洪大之象,安可辩为非湿邪也。


遇此滚珠大于鸡卵之滑脉,必细察其舌方可判断。此时舌必胖大水润至极。


风急则枝叶横飘,同理体内气盛脉亦弦长;风静则树梢低垂,同理体内气亏脉亦短小。风狂则摧毁万物,脉大则邪气必盛而致病进,故“大则病进”。


天人合一之理,脉亦遵自然之道耳。

 

2017年10月16日记


三、

脉是气血运行的痕迹,气血出现变异,则人生病,所以诊脉就是寻找这种不正常的气血痕迹的一种方法。


常人之脉,反映的是正气之痕迹。病人之脉,反映的是邪气之痕迹。


邪气就是我们身体的敌人、致病的原因。所以诊脉的第一步,就是先要切出敌人的大致位置在哪里,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这主要从三部脉的浮沉上来判定。脉之浮沉,即是阴阳,这里的阴阳主要反映的是方位。


这是切脉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指下浮沉不明,便会直接影响到判断敌人的靶向问题,方向性错误,决定全盘输赢。


敌人方位找出来了,其次就是要分析、判断出敌人的性质,即是什么样的敌人?它是来放火的,还是来淹水的?是杀人的,还是偷盗的?这些主要是从脉的迟数上来判定。脉之迟数,即是寒热,凭此可判定敌人的性质。


一般来说,敌人的方位和性质诊断出来后,选择能克制敌人性质的中药,对准其方位轰炸一番,绝对能有效果。至于用药精简者,即为经方;用药繁杂者,则为时方。所谓经方时方,医理千古不变,于药物多寡和效果快慢上,略有区别罢了。


所以说,浮沉迟数虽为滥觞,但实为诊脉第一大法。


最后,对各种脉象,我们不能满足于只知其“所以然”,而不知其“之所以然”。待到指下娴熟后,一定要结合脏腑、经络的运行机制,去探究挖掘某一脉象的产生原理。理出而法现,再依法用药组方,这正是“理法方药”之根本。


中医的根本在于辩证,辩证大法全在脉象之中。道心惟微,细心推求,脉诊明了,理法方药,随之而出。


四、

高精尖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西医利用仪器进行诊断的水平,而另一方面,中医传统的“四诊”技术的没落,使中医越来越让人诟病,这也成为攻击中医的一个靶点。


不得不承认,当下对中医四诊”的继承上出现很大的断层,不仅是普通老百姓不相信,就是广大的中医人也已渐渐不敢相信“四诊”了。我们经常会遇到中医对病人说:“你还是去做个CT吧。”


这说明什么?


中医的不自信在当今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


中医自古重脉诊,脉诊因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一直是中医辩证论治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和依据。但脉诊的发展同样遵循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即由简入繁,从最初的脉分阴阳,到脉应五脏六腑,到二十四脉,再到二十八脉。使后人在学习脉法时,苦于记背、辨别这些种类繁多而又相似的脉名,生怕摸错了脉名而落人笑柄。其实这么多的脉名,再加上各人指下功夫、感觉各异,根本就不可能进行统一,如谁能真正辨别清楚数脉急脉弦脉、紧脉、滑脉呢?进一步说,即使你能辨别的清楚,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真的能照搬书上写好的什么脉代表什么病吗?


其实,正是用“贴标签”的方式来死记硬背脉诊,才是脉诊越来越没落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我们只顾得在这些模棱两可的脉名中摸索、辨别了,而恰恰忘记了脉诊最大的特点:直观性和朴素性。即有什么病机,就会出现什么脉象;反之,我们摸到什么脉象,必会代表什么病理。也就是说,脉象即脉理。而不是当今普遍流行的摸到脉象后,赶快去对号入座脉名,再根据脉名对号入座病症。我们把注意力只用在对号入座上了,而失去的恰恰是自己的分析与思考。


可以说,我们被这些似曾相识的脉名给绑架了,而忘记了用中医基础理论去辩证分析了。


举一个例子,有次我给一位病人诊脉,唯右寸脉数大,而其他五脉皆为常脉,于是我就毫无疑问的诊断病人有便秘之症。病人当时也很惊奇。其实我的辩证还是来自于中医的最基础的那些理论而已:首先,右寸偏大,右寸主肺,说明肺气过盛,因为只有过多的气壅堵在肺部,才会出现右寸偏大的脉象。其次,肺又主宣降,宣即宣发上升,降即沉降,而肺气壅堵偏大,明显是宣而不降了,就象我们平时吹气球时,越吹气球会越大,而如果你给气球开一个小出口,你再怎么吹气球也不会过大的。第三,肺与大肠表里,肺气不降,大肠之气也不会降,大肠之气不降,肠中粪便又怎么能降呢?这不就是便秘吗?


当然,这一脉象,代表的症状不仅仅只有便秘,顺着这个思路辩证下去,还会不定时的出现胸闷、呼吸短促、咳喘气逆、头晕、鼻塞鼻炎等等症状。


具体临床时,我们并没有必要列举过多症状,只选其一说出,让病人反馈,能验证你辩证正确即可以了,主要还是根据这辩证来组方用药,解除病人病痛为最终目的。


写此文目的,即是告诫学习脉法时,务必要跳出纷繁的脉名,养成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来分析脉理的好习惯。


五、


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说:"平人常禀气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那么我们在日常的临床中,为了更准确的判断疾病,如何仅凭指下感觉,去扑捉脉中胃气的有无和强弱呢?


《灵枢·海论》中说:“胃者,水谷之海”。我们知道,在所有脏腑之中,最应该称为海的,好像肾是最合乎常理的,因为肾为水脏,与纳百川的海很相符。然而此处意义不仅于此,而是特别指明是“水谷”之海,非海洋之海。而水谷具有生养万物的功能,所以胃又为气血之源。


在现实自然之中,这一现象表现就更为明显。植物的生长,并不能靠海水来浇灌,所以很多盐咸地多寸草不生。植物的生长主要还是靠大地中的水分来提供。


大地之中无水,万千植物就会枯死。同样,胃在五行中也属土,胃中水谷足,因气根于水,所以胃气就足,人就能正常生长,反之则死。这就是“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道理。


这些都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加以扩展推论出来的道理,浅显易懂。明白这个基础上,再来扑捉脉中胃气就容易有一个具体印象了。


脉毕竟是不可言状的,为了能讲明白,还是从身边常见的现象入手,用比拟的方法来讲。


在夏天,我们到处都能看到枝条柔软、随风摆动的柳树,如果用手轻拂,能明显感觉到它们绵软柔缓的特性。但是,如果我们找一颗枯死的柳树,再去感觉同样枯死的柳条,还会有这种绵软柔缓的感觉吗?


为什么活的柳条这么柔软,而枯死的柳条那么僵硬呢?


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没有水分滋养的柳条自然会干枯僵硬的。而这个水分,在人即为胃气


所以道德经中说:“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如何扑捉脉中胃气,不如去多轻拂一下路边的柳条吧,在柳条上去寻找指下感觉。


关联词条:

  • # 切脉
  • # 切诊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