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王仁强:拜师取经

求道

浏览:198

时间:2025-04-13

一、老鼠与试管 启为医之道
我没有磕头拜师的经历,但自我参加工作后的两任科主任,我从心里面把他们当成我的恩师。
我的第一任科主任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的梁骅教授,著名的血液病专家。我有幸在他身边工作了三年,他的教导仍时时廻响在耳边。让我感受最深,最难忘的是在我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和我的谈话。当初我工作的单位是一个高级科研院,随时处处都可以看见小白鼠和试管。梁教授对我说:“老鼠和试管是用来科研观察的,试验一次处死一批小白鼠,扔掉一批试管,可以多次重复试验。而你的对象不是老鼠和试管,是病人,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可能也不允许重复,所以作一名好的医生需要有扎实的医疗技术和强烈的责任心。”这么通俗的比喻和谈话深深的烙在我心里。老师一席话,感悟我一生。在我三十余年的行医中,我将此作为座右铭,始终激励我苦钻医疗技术,提醒我对病人生命要慎之又慎。正因为有老师的教导和自己的努力,三十多年来我诊治了不少疑难病人。记得我还在当住院医师的时候,我在没有任何资料提供的情况下,对一例长期患高血压的年轻体育老师作出了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在此之前他曾在多家大医院住院检查治疗过,均诊为原发性高血压。没有哪家医院想到此病,后经手术证实本人诊断无误。主刀的医生说:“幸亏那位医生想到了这个诊断,你这个瘤体很快就要破了,如一破溃,极易发生栓塞,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手术后病人完全康复,为此病人及家属感激不尽,我真的感到一名医生最大的欣慰莫过于给病人解除了痛苦,莫过于给了病人第二次生命。
二、巧借他人经验 充实完善自我
在借鉴他人经验上,我主要注重学习人家独到的一些经验,学得好,拿来就可以用,用之则有效。如青岛海军医院的马山教授长期研究脾胃病,其学术水平有很高造诣,临床有许多宝贵经验。如顽固性的消化性溃疡是临床治疗比较棘手的一个病,马老治疗本病常常摒弃传统治法,他巧妙的借用中医外科治疗阴疽的阳和汤来治疗消化道的顽固性溃疡,很有效验。他认为溃疡病日渐气血亏虚,常因血虚内寒脉络凝滞难以生肌,如按传统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等法如隔靴搔痒。而阳和汤重用熟地补血为主,辅以鹿角胶。生精益髓,补血助阳,炮姜炭温阳散寒,肉桂温通血脉,麻黄、白芥子助姜桂以温通寒滞,使补而不滞,通而不散。他说顽固性的消化溃疡与阴疽同理,所以马老善用此方治顽固性的消化溃疡很有效果。受此启迪,临症中我也借助了这一学术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扬,如气虚重者,在原方基础上加用黄芪且重用,取黄芪有托腐生肌之功,疼痛显著者,再酌加白芍,取其有养血和阴,柔肝止痛之效。实践证明用此方此法治疗顽固性消化溃疡屡治屡验。
又如江苏省中医院的单兆伟教授治疗胃脘痞满,常常用仙鹤草,效果奇佳。先不明其理,因仙鹤草常用于收敛止血,多用于各种出血症。追根朔源,读《百草镜》谓仙鹤草“下气活血,理百病,散痞满”,受其启发,在临床上加用此药观察,其疗效实为经验之谈。
再如四川广元的黄叔兴巧用三棱莪术行气化滞,很有心得。三棱莪术一般用于活血化瘀,或症瘕积聚等,除此之外临床常弃而不用,他认为十分可惜。他说,《医学衷中参西录》称“二药其性平和,性非猛烈而建功甚速”,实为经验之谈。他认为临床气滞重而无虚象尽管放心使用,并且用之得当则无耗气之弊。我在临床所见气滞腹胀的病人很多,效用黄老方法确有效验。同时我对虚象腹胀的病人也用三棱莪术,但病人服药后易腹泻,肠鸣加重,我将药量从15克改为9克,并且重用补气之品,如太子参黄芪,适当佐以温阳固肾的仙灵脾,如此遣方用药,往往收到奇效。
简举几例,意在抛砖引玉,以此说明巧借他人经验,也是拜师取经继承发扬的有效途径。
三、“三心”广寻师 学术定会精
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处处都有老师,关键是你是否刻意去寻找。磕头拜师并不是唯一求师途径,就是磕头拜师也仅一两位,仅得一二人之长。为此我常用“三心”去广寻老师,三心即用心、专心、虚心。用心即对某位老师的学术言谈,或对某病某药的特殊见解要十分用心去留意,去收集、整理。专心即对某师的经验要深思敏悟,务求“所以然”。虚心即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不管是你的上级医师或下级医师,只要在某方面有一技之长,或自己不懂的都要虚心去请教。
学术会议是众师云集之处,参加多年的学术会议让我受益匪浅,学术会议的论文交流是捕捉各种学术经验的重要场所,用“三心”去搜集,定有斩获。如我参加重庆市中医学会举办的学术年会,聆听了西南医院中医科介绍的有关风湿论治,所演讲的都是该科近些年攻克风湿顽疾的经验,他们所开展的新技术新方法,并有近年国内治疗的最新进展,很有启迪。再如我参加多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会议,就十分注重老专家的专题讲座。专题讲座往往是某位老专家的独到经验介绍,甚是宝贵。如我听了福建名医杨春波教授关于脾胃病湿热证的用药经验,对我诊治湿热病就很有帮助。所以我的体会是工作再忙,也要积极去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只要坚持,常会有“不虚此行”的感觉。
还要有“偷师学艺”的精神,我们许多老专家经验颇丰,但有时不善表达,作为我等后学者,要有主动学技的精神,并要在老先生的传帮带中去吸取精华。如我的第二任科主任王希知,是我市知名的名老中医,在渝悬壶七十余载,对内科杂病的治疗确有独到经验。我有幸在其身边工作近十年,我常常就他所处方剂刨根问底,他对我的提问也乐答不烦。如他治疗不寐,就常用“甘麦大枣汤”加黄柏知母。我对他每方必加黄柏知母不解。他说大凡此类病人都是本虚标实,不寐的病人往往有虚火挠心,可用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甘缓和中,但这些病人往往还有相火妄动,使其烦躁难眠,用黄柏知母清热除烦,滋阴润燥,与主方合用才能相得益彰。青岛海军医院的马山教授对脾胃病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每次开会我都想方设法与他套“近乎”,常带着问题向他请教。如我对他用花粉、马钱子治疗幽门关闭不全不解,他告诉我说:“实验已证明,此两药有较强的收缩平滑肌作用,花粉注射液不是对子宫有很好的收缩效果吗?胃肠同为平滑肌,为什么不借鉴这些经验呢?”
简举上述二例,导师短短几句指点,常使我有茅塞顿开的感觉,难怪俗话说“苦钻三十年,不如名师指点一句”。所以拜师求艺可有多种途径,“涓涓细流,汇成海河”,确是至理名言,只要持之以恒,“三心广寻师,学术定会精”。

关联词条:

  • # 王仁强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本网搜集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