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①清.柯琴编注。四卷。书成于1669年。柯氏在编注此书时,贯串了“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的思想,对《伤寒论》原文逐条逐句地加以研究、校正。编法上的特点是“以证为主分篇汇论,挈其大纲,详其细目。证因类聚,方随证附,辨明异说,发挥隐旨。如麻黄、桂枝、白虎、承气汤证等,各以相关条目归纳类聚,揭示了伤寒方证一体的规律性。柯氏阐析、注疏,条理比较清楚,并能充分发挥个人见解。其以方类证的研究方法颇受后人推崇。在《伤寒论》注本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刊本颇多,现存十多种清刻本。1956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伤寒来苏集》排印本。
②清.王丙撰。六卷。撰年不详。王氏按《千金翼方》卷九-十所辑《伤寒论》原文,并据《脉经》参校后作为原文定本加以注释。卷一-二,论太阳病各主要方剂用法;卷三-五,谈其它各经病状及治法;末卷述伤寒宜忌,发汗、吐、下后病状等内容,并附杂方。本书经陆懋修校正,改名《校正王朴庄伤寒论注》。原刻入《世补斋医书后集》中。此外,王氏于本书后复有《伤寒论附余》二卷,列述冬温、温疟、风温、温毒、湿温、寒疫诸病,并附《伤寒例新注》、《读伤寒论心法》、《迴澜说》、《时节气候诀病法》各一卷,亦均经陆氏校正。
③明.史闇然、清.陈亮斯均曾撰《伤寒论注》,书未见。
程门雪评柯韵伯《伤寒论注》五
瓜蒂散证【原文】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程批:吐者吐去有形之邪,如痰食之类;若无形之邪,如湿热、如寒气,非吐可去也。本条胸有...


求道
畅读VIP

463

0
程门雪评柯韵伯《伤寒论注》四
栀子豉汤证【原文】发汗,若下之,而发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柯注:窒者痞塞之谓,烦为虚烦,则热亦虚热,窒亦虚窒矣。此热伤君主,心气不足而然,栀豉治之,是“益心之阳,寒亦通行”之谓欤?程批柯:凡窒...


求道
畅读VIP

428

0
程门雪评柯韵伯《伤寒论注》三
栀子豉汤证原文: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而谵语;若加烧针,心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脉,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


求道
畅读VIP

483

0
程门雪评柯韵伯《伤寒论注》二
桂枝汤证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佳。程批:程批:厚朴杏仁皆化饮下气之品,上气之由痰水者宜之。若表邪闭郁,肺气不宣而作喘者,非麻黄不可。柯注谓...


求道
畅读VIP

474

0
程门雪评柯韵伯《伤寒论注》一
桂枝汤证原文: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柯注:本方重在汗出,汗不出者便非桂枝症。程批:“汗不出者便非桂枝症”,然南人体弱汗不出,亦不必用麻黄,只须用此汤。每用屡验,非虚语也。若汗不出而脉弱者则...


求道
畅读VIP

496

0
查看更多
最新资源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