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好太阳病(余秋平)
伤寒概念和范畴
伤寒是外感疾病的统称,外感疾病有它自身辨证论治的规律。今天,我们看看怎么从临床的角度理解《伤寒论》。仲景写《伤寒论》,“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所以他的理论体系和架构都来源于《黄帝内经》和《难经》。因此,《伤寒论》的“伤寒”是广义伤寒,而非后世所说狭义伤寒(即风寒感冒)。仲景认为“伤寒”包括“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中暍(中暍就是中暑,是暑热病)”、“太阳温病”。通常我们也把以上的几个外感疾病统称为“太阳病”。
为什么要讲太阳病?
因为现在很多人对太阳病的理解和治疗都是错误的。我们以感冒、咳嗽这类感染性疾病为例,大家可以看到,有些治疗措施只是暂时缓解症状,表面上看,疾病得到了缓解,好像是治好了,但实际上,并没能真正的把病给治好,极有可能会让病邪变得更加潜伏,病情变得更重、更为迁延。你看,有多少孩子反复感冒、反复咳嗽、反复哮喘,每次用药都能暂时缓解,但下一次还会反复发病,甚至于一次比一次重。
(一)太阳病误治很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医生没能很好地把握太阳病、少阳病这些外感疾病的传变规律,本来应该透邪达表,但他们过度地关注了体内的炎症,过多地使用了清热解毒、凉血等治疗里证的方法。清热解毒、凉血等方法,大多属于凉药,很容易伤损阳气,阳气受损,正气不足,则易引邪深入,最终导致病邪潜伏在体内,往深层次发展,这样疾病就会越治越缠绵,也可能越治越重。比如小儿感冒、咳嗽,初期都属于外感性疾病。外感邪气入于太阳,肺气被郁闭,肺失于宣发肃降,就会有咳嗽,咳嗽是排邪的反应。还有发烧,也是正邪斗争的反应。如果这个病不予以治疗,让孩子靠自身的免疫力去对抗,体质好的,也有可能会把病邪朝外排除,从而达到自愈的可能。这个时候如果给予药物治疗,一定要因势利导,邪气是从外面来的,我们的药物应该给体内正气提供帮助,把邪气透发出去,让邪气从表而解,这才是正确的治疗途径。
(二)太阳病误治导致邪气深入变生他病
但是,如果这时没有达邪透表,而是过早地使用了止咳药,咳嗽可能会被压下去,但这样收敛的方法,是不能将邪气向外发散的,邪气出不去,就会潜伏在体内,并有可能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让病情往深往里走。这样的治疗,极有可能把一个简单的表证,最后变成一个复杂的里证。我们临床上比较难治的哮喘、荨麻疹、肾病等,其早期或每次发病的初期,可能都只是太阳病而已,病情并不是太复杂,治疗也不难。之所以简单疾病复杂化,问题是出在我们的中医思维不够好,中医基础不够牢,没有把握住外感疾病的传变规律,也没把各阶段疾病的治疗方法搞清楚,以至于误治情况较为普遍。如果我们真正能把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尤其太阳病看清楚,病就不会朝里传,就不会变成很深重的疾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生半死也。”由此可见,掌握太阳病的诊疗规律该有多重要。
什么是太阳病
我们回头再看一下伤寒论,对太阳病的认识可能就更清楚了,在这本旷世经典中,仲景花费了大量的篇幅讲解太阳病,不厌其烦。整个《伤寒论》只有398条,他却花了176条在讲太阳病。可见在仲景看来,太阳病是何等的重要。太阳病,因为体质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其诊断及治疗转归也不一样。但不管哪种太阳病,其病位都在肌腠皮毛,病位最浅,病情相对不复杂,故早期如能辨证准确,疾病的治疗并不复杂,且疗效好。
有效的治疗,一方面,是短期疗效可靠,另一方面,也应该是不伤体质,也就是说,治疗的长期疗效也应该是稳定的。据此,我们回顾一下我们的临床,有多少疾病是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我们是不是该从中进行反思呢?
如果真正把太阳病搞清楚,疾病就不至于加重,也不可能变得那么缠绵,因此,在外感疾病中,一定要把好太阳关,这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将系统地讲解太阳病,看看张仲景是怎么认识太阳病的。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什么是太阳病。
这一条是讲,风、寒、暑、湿、燥、火等外感之邪,进入人体之后,首先会侵袭人体皮表部分,人体会产生一些相应的反应,我们把外感之邪客于皮毛这一浅表层次的一类疾病,统称为太阳病。那么太阳病有哪些症状呢?在临床上,我们根据什么知道这个病是不是太阳病呢?上面的这个太阳病提纲就告诉你了,太阳病的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
1、脉浮
什么是脉浮呢?就是脉浮在外面,轻轻一搭就能摸得到。为什么会出现浮脉呢?这是因为外来邪气客表,我们的正气、卫气抗邪于表,脉都起来了,表示正邪斗争在肌表、皮表、皮毛这个层次。整个卫气趋于表,与邪气相争,它想把从表来的邪气,再从表这个部位给赶出去,它表明了机体抗邪的一种状态,所以,就出现了脉浮。
2、头项强痛
“项”是指颈项部位。风寒外邪包括其他的外邪(以风寒居多),进入太阳经之后,会影响太阳经气的运行,所以会出现一些太阳经气不通畅的症状,诸如后背发紧、发强,头痛项强或项部不适等,这类症状都提示邪在太阳经。
3、恶寒
邪气侵表后,影响卫气的正常运行,肌表失于卫气的温煦,所以就恶寒。在外感六淫之中,怕冷症状最为明显的当属寒邪,因为寒邪可以直接伤阳气,同时寒主凝滞,使经脉运行不畅,故恶寒最重。
不管是中风还是伤寒,还是其他的邪气,入表之初,多半具有以上这些特点。他说的“为病”就表示多半具有这个特点,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外邪进入到太阳经都是这样,只能说,这个特点比较多见,而且有突出的特色。
当然,不同的邪气侵袭肌表,会有不同的表现,也有不同的病机特点,当然就有不同的诊治方案。当不同的外邪侵袭肌表后,出现了太阳病,我们怎么去判断邪气的性质呢?该如何去辨证呢?我们将在后续的内容中进一步的讲解。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