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张士杰针理小悟

求道

浏览:472

时间:2022-01-07

针灸之理、之法、之道,既渊又博,我所领悟者,不过冰山一角。让我较深有体会的方面主要包括:针刺补泻及手法、“烧山火”与“透天凉”、“五门十变”针法、针刺得气阿是穴、体表经穴定位,及对《灵枢·九针十二原》的读解等。限于篇幅,本文仅对“气穴”之理、之用的感悟提供给大家一些浅见,其他内容感兴趣者可参阅本人拙著《古法针刺灵方治验》。“气穴”本是古法针灸理论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可惜今人多不重视。基于“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凡刺之道,气调而止”,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即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的气穴中气至与否至关重要。若能使之气至,则与之相应之疾病即可奏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如用“气至病所”形容三部九候病脉处的针下气至,与后世问其所病,索之于经,通过精专之营使针感传导至某疼痛局部,而对诸如焦虑、抑郁等诸多恍惚来去、错综复杂之病候,又只得“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素问·八正神明论》) 之所谓“气至病所”绝然不同。结合时空、机体条件等与气至与否之关系,并据经文提示,不能将针下气至与否作为判断疾病转机的惟一标志。


(一)论气穴


《灵枢·官能》:“是故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明于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处。”《素问·八正神明论》:“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灵枢·九针十二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类经·八卷》:“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以穴俞为言也。”《素问·气穴论》:“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气穴之处,游针之居。”上列文字说明气穴乃神气所游行出入之门户,三部九候之病脉处,正邪共会之所,是游针之居。因之,将气穴中的针下气纳入腧穴研究之中也诚属必要,如是则不仅对诊治而且对腧穴之定位、定性,亦将大有裨益。


(二)论调气


《灵枢·九针十二原》:“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此段经文在《灵枢·小针解》中有较为详尽的解释。如“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粗守关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上守机者,知守气也。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空中之机清静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惟其中“粗守关者,守四肢……”则令人难以理解,后世医家如马莳张志聪等,均将之释为四肢关节。考《素问·骨空论》:“坐而膝痛治其机……侠髋为机。”又“坐而膝痛,如物隐者,治其关……腘上为关。”可见“四肢关节”之说欠妥。“粗守关”之“关”亦非“十二原出于四关”之“关”。十二原所出之四关,非但手不过腕,足不过踝,而且还包括位于腹部的膏之原鸠尾和肓之原脖胦。如若将“粗守关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诠释为徒守形身四肢门户之关,即气穴之门户,而不知关中血气正邪之往来,亦即不知守空中之机,似更妥贴。


(三)论气至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然而气至之状却也易陈难入。除针下寒热外,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之“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即可证。张景岳将之注为:“此形容用针之象,有如此者。乌乌言气至如乌之集也,稷稷言气盛如稷之繁也。从见其飞,言气之或往或来,如乌之飞也。然此皆无中之有,莫测其孰为之主,故曰不知其谁”。直到金·窦默之《标幽赋》“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面世,才使人们对气至有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概念,将之付诸临床也确实得心应手。如偏瘫之五指拘挛屈曲,掣不可伸,刺腕骨得气有如鱼吞钩饵之沉浮,即可见指掌及指间关节之反复抖动,五指可立即展开;疗下肢之强直内收,足跖下垂内翻,刺太溪有如鱼吞钩,下肢立即可外展,足跖之下垂内翻,亦可反复背伸和跖屈有若鱼吞钩时鱼竿和鱼漂之沉浮。针刺反应有如鱼吞钩饵之沉浮,实乃已补而实,已泻而虚,谷气已至之兆,然而将鱼吞钩释为针下紧涩则谬矣。紧而疾者邪气未去也,或“不中气穴,则气内闭;针不陷肓,则气不行”(《灵枢·胀论》) 也。鱼吞钩饵之沉浮,就其状而言,乃如鱼吞钩时鱼竿或鱼漂之沉浮也,或使术者有鱼欲挣脱之感为是,如刺太溪治疗偏瘫或截瘫之足下垂时,伴随电击感,可使患者之足跖反复伸屈,腓肠肌及股四头肌等开、阖、枢相关之组织亦可呈现强烈伸缩。刺腕骨时,伴随电击样反应,开、阖、枢相关掣不可伸屈之五指可立即抖动并伸展,诚如鱼欲挣脱之状,倘能切身垂钓则易知沉浮之谓。


(四)论气调


此外,时空及机体条件也与气至与否相关,如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血凝泣而卫气沉,气至亦难。《灵枢·行针》:“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出气独行,或数刺乃知……”。如刺阴阳和平之人,其血气淖泽滑利,故针入而气出疾而相逢;多阴少阳之人,其气沉而气往难,故数刺乃知。针下紧而疾者,用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之法调之,针下徐而和则去之,如闲处幽堂之深邃者,用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之法调之,针游于巷徐而和乃去之。迎之随之,术者亦尽可应用各自习惯之补泻术式调之,使之气调而止。惟不可仅拘泥于针下气,尤其对其阴气多而阳气少,阴气沉而阳气浮之针已出气独行者而言。故尚需参照其他有关气至之标志。如《灵枢·终始》:“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气血不行。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者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邪气独去者,阴与阳未能调,而病知愈也。故曰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者是。

关联词条:

  • # 九针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来源网络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