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恩来:岐伯赋
安化古原,北地故郡。星分奎娄,地接三秦。控马莲而引蒲河,连桥山而望崆峒。物华天宝,不窋驾凤而翥,凤城兴焉;人杰地灵,歧伯列宿以降,神童出焉!
时在上仓远古,地处黄土高坡。击壤欢歌,堪比美索布达米亚;刀耕火种,开劈尧风舜天禹甸。根植于黄天厚土,沐浴着淳扑民风。幼而通灵,长而精敏。风寒暑湿冒其形,喜怒哀乐感其心。夜观星象而参悟天道;日恤民隐而感悟生命。生命之于人类必与天道合而为一;疾病之于人身须从整体辨而施治。尝百草而日中九毒兮矢志不渝,制九针而夜至三更兮乐此不疲。参五行而演韵律,乐百姓而祭天地。
夫鹤鸣九皋兮闻声在天,歧伯医名兮传遍陇原。广成子、赤松子、中南子三子相荐,大崆峒、小崆峒、桥子山三山成星。黄帝心系民瘼,歧伯精于医乐。医者仁之术也,乐者徳之华也。问道医理兮应答中肯,命演音乐兮鼓角做成。堂堂音乐兮失而不闻,皇皇医道兮载入巜内经》。以天地为准,以《易经》为绳。仰睇天纪,俯察地伦,中及人事而万象包容;燮理阴阳,补泻脏腑,疏通经络而匠心独用。
巜灵枢》《素问》一十八卷,诠释解惑《八十一难》。历代考订,名家发微。注解以王冰为着,校勘以林亿最珍。
曾几何时,歧伯之名无人问津;曾几何时,歧伯遗迹荡然无存;曾几何时,巜黄帝内经》任人拆分,曾几何时,中医命运如履薄冰……时光流转,盛世来临。复活传统,古木逢春。歧伯故里,凤城有声。周祖陵山矗立起伯大殿,马莲河畔椠刻《内经》真言。万类文物陈列在展,千名书家虔心书丹。道地药材山花烂漫,养生旅游方兴正酣。
嗟乎!欲兴中医,先崇巜内经》,欲读《内经》,先拜歧伯;巜内经》愈崇,歧伯愈荣。为苍生奉献大爱者流芳百世,为医道树立标杆者无人不尊。有诗赞曰:
歧伯大名垂宇宙,
天师印象肃清高。
观天察地悟医道,
通音谙律制器陶。
三子相荐辅帝业,
君臣答问着定标。
万世医典济万世,
圣人功德鸣九皋。
岐伯是我国远古时代最著名的医生,由于是传说,关于他的籍贯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岐伯家居岐山(今陕西省岐山)一带。而新近有资料表明,岐伯为甘肃省庆阳县人。如清·乾隆年间《庆阳县志·人物》记载:“岐伯,北地人,生而精明,精医术脉理,黄帝以师事之,著《内经》行于世,为医书之祖。”岐伯从小善于思考,有远大的志向,喜欢观察日月星辰、风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还懂音乐,会做乐器,测量日影,多才多艺,才智过人。后见许多百姓死于疾病,便立志学医,四处寻访良师益友,精于医术脉理,遂成为名震一时的医生。黄帝为疗救民疾,尊他为老师,一起研讨医学问题《黄帝内经》多数内容即以他与黄帝答问的体裁写成。所以,记载“岐伯”的最早的文献是《黄帝内经》。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所做的贡献,专门修建了岐伯庙。如《庆阳县志·坛庙》载:“岐伯庙,在县城南。”据《辞海》说:北地,郡名,战国秦置。泊所在义渠,西汉移治马岭(今甘肃庆阳西北)。 岐伯又尊称为岐天师,意为懂得修养天真的先知先觉。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一:“天师,尊称岐伯也。天者,谓能修其天真。师乃先知先觉者也,言道者上帝之所贵,师所以传道而设教,故称伯曰天师。”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刘维忠微博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