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金匮肾气丸
金匮肾气丸方,原出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后人于其方义,多所论列,颇具精义。
肾气丸治肾气虚弱证,若使用得当,确有实效。本方在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凡四见,异病同治,以后又有所补充,如严用和加牛膝、车前,为济生肾气丸,张介宾减茯苓、丹皮、泽泻,加人枸杞、杜仲、甘草,为右归饮。各有所宜,随病机施用,可望生效。
肾气丸中六味滋阴,具“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作用,桂附温阳,具“益火之原以消阴翳”的作用,相反适所以相成。
清代汪昂指出:“有肾虚火不归经,大热烦渴,目赤唇裂,舌上生刺,喉如烟火,足心如烙,脉洪大无伦,按之微弱者”之十全大补汤、八味丸证,是一种真寒假热之阴证。真寒是本质,假热是现象。
但汪昂仅提出“脉洪大无伦,按之微弱”一项,殊嫌不够,因为脉象也不一定固定不变,应进行全面分析。真寒假热证,是寒在内而格阳于外,有的是寒在下而格阳于上,为无根之火。汪昂所举之证很可能误认为是阳热证,所谓“至虚有盛候”。
“大热烦渴”虽是热象,但真寒在内,则索水至前而不欲饮,即或饮之亦不欲下咽,从而可知其“逼阳外越”的假象。
“舌上生刺”可刮之使去,不似阳热证之生根难拔。
“喉如烟火”多不红肿,即红,亦较浅淡。
“足心如烙”,但重按之不热,或反而觉冷。
“脉洪大无伦,按之微弱”,即脉浮大满指,按之无力。
区别以上证候,可以分析出其不是真实阳热证,而是以虚热征象掩盖真阴寒证。更有面赤颧红者,仔细看去,赤红是游移不定,且红色娇嫩带白。更有触诊患者手背腕处,其肌肤若凉,是热证的假象。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诊察真寒假热证,就可以放胆采用桂附之剂以“导龙入海”、“引火归原”治法。
张景岳谓济生肾气丸“治虚水方,更无有出其右者。然当因此扩充,随证加减。若其人因大病之后,脾气大虚而病水胀者,服此虽无所碍,终不见效”。
徐灵胎谓:“此方专利小便,水去而阴不伤,扶阳而火不升;制方之义,固非一端。但近人以此一端治天下之病,则又大失此方之义矣。”他当时是指摘赵献可派滥用肾气丸的错误。因虚水一证,原因亦多端,小儿虚水,更不能助阳以肾气丸为治,须结合具体病情,辨证施治,以万方应万变,不可以一方应万变。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岳美中,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