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下关止三叉神经痛

四君人参

浏览:515

时间:2022-03-08



【穴性特点】


下关穴为足阳明胃经的腧穴,为足阳明、少阳之会。《会元针灸学》曰:“下关者,因牙关分上下二处,上关即客主人;下者,下片部也,牙关是开合之机关,属下,故名下关”。


《针灸甲乙经》曰:“在客主人下,耳前动脉下空廉,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即颧骨弓下缘凹处,当下颌骨髁状突的前方。此穴具有消肿止痛、聪耳通络的功效。


《针灸甲乙经》认为此穴可治疗“失欠,下齿龋,下齿痛”;《类经图翼》记录此穴可治疗“偏风口眼喎斜,耳鸣,耳聋,聤耳,痒痛出脓,失欠,牙关脱臼”,古代还记载了大量关于下关穴应用的配伍,《备急千金要方》载有“下关大迎翳风主口失欠下牙齿痛”。


现代主要用来治疗面部疾病,如面瘫牙痛三叉神经痛、耳鸣、耳聋、下颌关节炎等。


【操作技法】


下关穴为足阳明经穴,有很好的通络止痛作用。传统的针刺深度、角度很难取得“气速至而速效”的效果,也达不到手法量学的要求。针刺下关穴,进针后,针尖向后下方朝对侧乳突方向深刺2寸左右;用紧提慢按手法,不捻转,使针感向下颌方向或四周扩散。出针前,再予提插手法,方可达到《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之要求。


【诊疗现场】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神经痛,是神经外科常见病之一,也是国际公认的疑难杂症之一。多数三叉神经痛于40岁起病,常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尤多,其发病右侧多于左侧。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生骤发骤停的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说话、刷牙或微风拂面时都会导致阵痛,患者常因此不敢擦脸、进食,甚至连口水也不敢下咽,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结合多位名医临床经验,笔者发现运用下关穴治疗此病可达到长久稳定的临床效果。


如治赵某某,女,36岁。1990年8月初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左侧第I枝”。进行过7次封闭治疗,并服止痛药中药汤剂20余剂,仍未获得明显改善。1990年10月20日来针灸治疗。自述左下面部及左下齿阵发烧灼样疼痛,洗脸、嗽口或进食均会诱发。每次发作持续数秒至十几秒,每日发作十余次。查:左下唇有一“板击点”,神经系统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针刺下关夹承浆合谷得气留针通电40分钟左右,每日治疗1次。五次后疼痛明显缓解。于是改为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15次痊愈。随访三年未复发。

关联词条:

  • # 下关
  • # 三叉神经痛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侯中伟,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站联系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