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本品呈藤茎状伸延,长40~150cm。茎呈扁圆柱形,直径3~6mm,棕色至紫棕色,略具纵沟,嫩枝紫红色,节处有不定根,节间较长,节部膨大,紫色;质脆。老茎质坚实,易折断,嫩枝断面髓部明显,黄白色而疏松。叶互生,多皱缩或破碎,完整叶展平后呈卵状长椭圆形或卵形,长5~10cm,宽2.5~6cm;顶端渐尖,基部截形、矩圆形或近心形,全缘或具细圆齿。两面近无毛,桔黄色或黄绿色,主脉两面隐约可见,有紫黑色或灰白色“V“形斑块纹;具柄。托叶膜质鞘状,抱茎,浅黄棕色。气微,味酸、微涩。


《中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在火炭母项下尚收载本品的变种粗毛火炭母Polygonum chinense L.var.hispidum Hook.f.的全草。




别名

火炭毛、乌炭子、乌白饭草、火炭星、乌饭藤。

释名

本品为广东地区常用中草药。始载于《图经本草》,列入外草类,云:“火炭母草,生南恩州原野中,味酸,无毒,去皮肤风热流注,骨节痈肿疼痛,茎赤而柔似细蓼,叶端尖,近梗方,夏有白花,秋实如菽,青黑色,味甘可食,不拘时采叶,捣烂于(土自)器中,以盐酒炒敷肿疼处,经宿一易”。《植物名实图考》吴其浚曰:“火炭母草俗呼乌炭子,以其子青黑如炭,小儿食之,冬春尚茂,俚医用以洗毒,消肿”。所述乃是本种川。《唐本草》称为赤地利,谓:“味酸、平,无毒。主赤白冷热诸痢,断血破血,带下赤白,生肌肉。所在山谷有之”。 《中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收载。


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四川、云南等地, 日本、菲律宾、印度也有分布;生于山谷、灌丛、水沟边或湿地上。

来源及植物形态

蓼科植物火炭母Polygonum chinense L.(P.sinense L.)为多年生草本。茎近直立或蜿蜒状,高达1m,茎圆柱形,略具棱沟,光滑或被疏毛或腺毛,斜卧地面或依附而生,下部质坚实,多分枝,匍地者节处生根,嫩枝紫红色。叶互生,卵状长椭圆形或卵状三角形,长7~12cm,宽2.5~6cm;顶端渐尖,基部截形、矩圆形或近心形,全缘或具细圆齿。上表面鲜绿色或有V形黑纹;下表面主脉有毛;具柄。基部两侧常具2耳状裂片;托叶膜质,鞘状,顶部斜截形,无毛。秋季开花,头状花序,再组成圆锥或伞房花序,腋生,主轴和分枝均被腺毛;无总苞,苞片膜质,无毛,通常急尖;小花白色、淡红色或紫色;花被5深裂;雄蕊8,子房上位,花柱3裂。瘦果初为三角形,成熟时球形,黑色,具三棱,全部包藏于多汁、透明、白色或蓝色的宿存花被内,花期9月。


藤浅红色,节膨大,红色。叶互生,椭圆形,叶脉紫红色,叶面有人字形暗紫色斑纹,叶柄浅红色。花小,白色或粉红色,集成头状花序。果熟时浅蓝色,半透明,汁多,味酸,可食。



采制

除去杂质,整理洁净,切成长段,干燥。

性味归经

酸、甘,寒。归肝、脾经。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用于湿热泄泻、痢疾黄疸,咽喉肿痛,湿热疮疹。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15-30g,鲜用加倍。


各家论述

本品为广东地区常用中草药


始载于《图经本草》,列入外草类,云:“火炭母草,生南恩州原野中,味酸,无毒,去皮肤风热流注,骨节痈肿疼痛,茎赤而柔似细蓼,叶端尖,近梗方,夏有白花,秋实如菽,青黑色,味甘可食,不拘时采叶,捣烂于(土自)器中,以盐酒炒敷肿疼处,经宿一易”。


《植物名实图考》吴其浚曰:“火炭母草俗呼乌炭子,以其子青黑如炭,小儿食之,冬春尚茂,俚医用以洗毒,消肿”。所述乃是本种川。


《唐本草》称为赤地利,谓:“味酸、平,无毒。主赤白冷热诸痢,断血破血,带下赤白,生肌肉。所在山谷有之”。


《中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收载。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