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退庵医案》清.凌淦撰;清.李龄寿批。记载医案三十则,理法齐备,施治得体,或恪守成法而取效,或别出心裁以奏功。其中六则咯血医案最值玩味,从中可见其诊治特色之大略。
辨证细致,治法丰富。凌氏诊治用药善于结合病人的病史、体质及时令特点,体现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思想。例如案 4指出:“阴亏火旺之体,现交春令,又值少阳相火司天之运,惟冀水能涵木,火不刑金,方为妥善。”联系病人的体质以及季节、运气,采取滋阴降火的方法治疗。又如案12载病人咯血,“前年偶有忧虑之事,适从高坠下”,凌氏辨证乃络中有瘀,病关于肝,遂以旋覆花汤辛润通络,又因患者“素体有湿”,“阳气遏塞”,病在于肺,而参用《千金》苇茎汤。凌氏对咯血的治法丰富多样,异彩纷呈,如清火(清心火、清肺火、泻肝火、降虚火、凉血热)、潜降(潜阳、降气、平肝)、消散(消瘀、化痰、通络)、滋养等。由于病机错杂,往往数法并用,随证施法,圆机活泼。
先标后本,去邪存正。凌氏辨证以辨标证为先,治病以祛邪为要。例如案5,虽虚象叠现,但新感咳呛,一味扶正治本,无异关门留寇,且“久病难以骤复”,新邪所当急祛,故先标后本,井然有序。又如案4,初诊时,病人面色晄白,脉细数,此系阴分素亏,然“咳呛多痰不爽,咯血色紫,舌起红点。此肺胃郁热不能宣通之故”,遂“先宣通肺气”,除暴安良。二诊以后,邪热渐消,转从降火滋阴涤痰为治,标本兼顾。
画龙点睛,善用药引。凌氏用方喜入药引。例如案2,病人“肺胃留热,且有心火”,以鲜藕汁冲服。鲜藕甘寒,清热生津,凉血散瘀,对咯血之实热证颇为适宜。再如案4,在滋阴降火涤痰方中,用性味咸平、功能清热化痰的漂淡陈海蜇一两,煎汤代水,也属对证之举。又如案24,病人血热妄行,病势急暴,嘱服童便一杯,“童便尤能自还神化,服制火邪以滋肾水,大有功用”。(唐宗海《血证论·吐血》)
本书据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藏清代光绪十六七年上海枕石斋本整理。原书未编目录,今照原本排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