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详细简介

刘耀三(1912-1989),字翟光,号恬斋,四川温江(今成都市温江区)人。擅岐黄之术,济世育才五十余载,大弘医道。1956年起就职于成都中医学院,从事中医内科教学、科研工作,担任函授部和学院顾问。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


1988年将其毕生心血著成《脏腑证治新编》。主要学术贡献包括:以脏腑学说为基础,以临证实效为依据,创立“脏腑病机图”,执简驭繁,条理清楚。首论脏腑病机明其理,次以脏腑为纲辨其证,详细地阐述五脏六腑经络病机联系。刘氏将肝肾与精、脾肾与津液、肺肾与气、心肝与血的关系加以梳理,阐释脏腑与精、津、气、血的生理病理关系,包括精的生成、气化、运行过程,人体津液生成、储藏、输布排泄和肺、脾、肾的关系。并强调应重视脾、肾的作用。提出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均兼有气热、气虚、气滞三种基本病理表现。


刘氏认为,伤寒乃风、寒、湿三气杂感,在外使皮毛闭塞,阻遏卫阳,留滞经脉关节,损害皮肉筋骨,阻滞肌肤,营卫不利;内传导致肺气失宣,损伤脾气,阻困脾阳。内外定位法,强调三气同病,在外、在内的定位施治。外感病中,将热病分为温热、湿热两大类。其中温热病的传变,犯肺即叶天士所言的人卫分、气分,传心即叶天士所言的入营分、血分。湿热病病位在肺卫兼及脾胃,在外阻遏肌表,在内困阻脾胃,导致升降失和,三焦同病。基于以上定位,施予治则,随手取效。


刘氏提出内伤病多以“内虚”为主因,病机乃“阳虚外寒损肺经,阴虚内热从肾损,饮食劳倦自脾成",故内伤病以阴阳两类而概之。提出了阳虚传变规律是自上而下,即上焦肺、心气虚神弱,传至中焦脾胃运化失常,再至下焦肝肾形体衰惫。阴虚传变规律是自下而上的,即从下焦肝肾阴虚形体衰惫而上传至中焦脾胃阴虚阳盛,再上传至上焦心肺,阴虚神弱。


刘氏在深研五脏病机后,继承家学,结合五十年临床心悟,独创实用处方百六十多个,如治郁证的瓜薤郁枳汤,攻积聚护胃气的保胃散,治疗肝脾病的消痞散,通治心脏疾患的参七通脉散,止崩漏的三黄益母汤等。在疾病病机认识和方剂组合上,多有见解。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