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鉴别与治疗
常见证候
毒邪浸淫萎缩:开始时为界线清楚的红色斑疹,绿豆至蚕豆大,中央迅速凹陷萎缩,表面浅红发亮,正常纹理消失,或残存轻度皱纹,以颜面多见,胸背、肩部可散发;初起可有发热,头痛,口渴,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等症。
寒凝血瘀萎缩:萎缩多呈带状,开始在手足背,然后逐渐扩展到前臂或下肢胫前部,其皮肤薄,光滑,凹陷,色浅灰或灰暗,摸之较硬,兼见四肢不温,尺肤寒凉,舌淡紫或黯红,苔薄白,脉沉迟。
气血两虚萎缩:多见于一侧面部皮肤萎缩,可累及肌肉甚至骨。患侧皮肤塌陷,较健侧明显变薄,失去正常纹理,无明显自觉症状,若侵犯面积扩大,患侧可较健侧缩小,常兼有纳呆,便溏,面色不华,舌淡,苔薄腻,脉细弱等症。
肝肾阴虚萎缩:面部皮肤薄,呈线条形萎缩,皮肤松弛,皱纹消失,而容易起大的皱折,表面干燥,有轻度脱屑,色灰褐或褐红,多见于中年人,其面似老年,易伴发老年性雀斑和血管瘤,男性毛发稀疏,女性出现胡须,舌体瘦干,红而少津,脉沉细。
鉴别分析
毒邪浸淫萎缩与寒凝血瘀萎缩:两证与感受外邪关系较为密切。前者所受之毒邪,包括日光毒热,梅毒和疠气等,局部皮肤受其毒邪浸淫,渐至萎缩。因此辨别本证时应联系病因,抓住萎缩皮损多呈圆形,色浅红发亮,正常纹理消失,或有轻度皱纹等特征。初期往往有毒热脉症,亦可佐证。其治疗以解毒祛邪为大法,但无具体专方专药,应随证求因而治之。寒凝血瘀萎缩,系寒邪外袭,络脉涩滞,气血不得畅行,瘀于局部皮肤所致。故本证萎缩始于四肢末端,逐渐向上发展扩延,萎缩面呈带状,光滑,色淡或灰暗,摸之较硬,且有四肢不温,尺肤寒凉,舌淡,脉沉迟等阴寒之象,可资鉴别。其治疗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为法,可选用当归四逆汤。
气血两虚萎缩与肝肾阴虚萎缩:此二证均以脏腑功能失调为突出,发病缓慢。气血两虚萎缩乃由于气血化源不足,环流贯注不畅,皮肤失于濡养,而发生萎缩。辨证要点为:萎缩可累及肌肉甚至骨,患处塌陷,萎缩处色淡,失去正常纹理,若发生于面部,则口、眼、鼻歪斜。可有脾胃虚弱之兼见脉症。治以补益脾胃法,可选补中益气丸、十全大补丸等药,缓缓图治。肝肾阴虚萎缩多见于中青年患者。盖肾藏精,肝藏血,肝肾乙癸同源,精血相互化生。若久病缠绵,或形乐志苦,繁劳负重,以致肝肾亏虚,精血不足,肌肤失于滋养,故皮肤日渐萎缩。辨证要点为:皮肤薄呈线条形,皱纹消失,由于皮肤变松弛,故而容易起大的皱折,多而深,色灰褐或褐红,皮肤干燥有细碎脱屑,表现出未老先衰状态。治宜滋补肝肾,方用六味地黄丸。
皮肤萎缩多是由于先天或后天的某种因素所造成的一种皮肤退行性改变,一般治疗比较困难。只能审证求因,缓缓图治,否则会欲速而不达。此外,临床上也会遇到经X光线治疗,或由于某种疾病或外伤等引起的皮肤瘢痕性萎缩,均应与上述常见证候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