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鉴别与治疗
常见证候
脾肾阳虚脑髓失充囟陷:小儿囟门显著下陷,或如坑状,面色萎黄,神少气短,形体羸弱,不思饮食,四肢逆冷,或兼便溏,舌质淡白,脉沉缓无力,指纹淡滞。
气液耗损真气下陷囟陷:囟门下陷,甚则如坑,泻痢暴作,或久泻不愈,身热尿频,渴饮水浆,目眶凹陷,形体干瘦,舌红无津,脉沉细数,指纹紫滞。
鉴别分析
脾肾阳虚脑髓失充囟陷:多见于先天胎禀肾阳虚弱,或病久伤阳,或过用寒凉攻伐之患儿,以致脾肾阳虚脑髓失充,除见囟门低陷外,并见面色㿠白,神气惨淡,气短,食少便溏,四肢不温,甚至枕部也见下陷,舌质淡白,脉沉缓无力,指纹淡滞等阳虚之证。治宜培元固肾,温阳益髓,方用固真汤,并用乌附膏外敷囟门陷处。
气液耗损真气下陷囟陷:多见于病久阴伤,或暴泻伤及气血津液的婴儿,诚如《育婴家秘》所说:“大病之后,津液不足,真气下陷成坑窟。”故并见有目眶凹陷,皮肤干燥灼热,舌红无津,指纹紫滞等症状。宜急扶元气,举陷救津,可选用调元汤加升麻。
文献与评述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又有囟陷者,或因泻痢,或小便频数,或曾服用清药以利小便,或本怯气弱,或别病缠绵,皆使脏虚而不能上荣于囟,故令囟陷也。”
最新资源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