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潘要治:精准拨筋手法之浅见

四君人参

浏览:1060

时间:2020-10-13

拨筋手法,中医理筋手法中的一种手法。


理筋手法具有解痉镇痛、散瘀活血、疏松肌肉、理顺经络、分离粘连、振荡经气、温经散寒等作用。


主要运用于伤科中筋伤疾病的外治。


拨法弹法合称“弹拨法”可单独分开操作也可合而用之。



“弹筋法”,用拇指与其他手指相对捏拿肌肉筋腱,用力向上提拉迅速放手,使筋腱回弹。


有振荡经气、疏松肌肉、解痉镇痛的作用。



“拨筋法”,用指端按压于穴位上或某一部位,做与肌筋纤维垂直方向的来回拨动,犹如拨动琴弦状,让出槽的筋归位或者松解粘连。


此法适应性广泛,如若掌握到位,可用于肢体一切痛症。


在临证运用中又可以随机的变化出“揉拨手法”、“拨按手法”、“拨点手法”,这些手法都是复合性手法,在运用中根据患者情况而灵活幻化!


上面浅谈了一点对“弹筋法”、“拨筋法”的诠释,  那么接下来延伸理解一些对精准拨筋的思路或者怎么针对病筋、伤筋去做手法。


正常的筋是松软而张弛有度的附于肌肉槽内的,身体上的筋肉是软的(并非松弛,而是张弛有力)不能是硬的;当筋伤时出现病理反应,筋便会变得紧张僵硬,有的如紧绷的琴弦一样。


用手触摸到,横拨时会在手下感觉得到滑动,甚至有的还有弹响声,大多还伴有酸疼、胀麻等反应感觉或者牵连放射到其他部位。


拨筋的精准区域大多是沿着经筋走向的,还有一部分是沿着肌肉走向的。再者一定要注意的就是,人是活的。在动态情况下拨筋方向,也会随着动作的改变而有所变动。



骨为干,筋为刚,筋附于骨而聚于关节,骨不移位,筋不受损。由此来说筋骨相连,筋伤大部分位于关节附近,即骨骼肌与关节结合处。所以我们做到精准拨筋,前提一定要懂人体骨架结构和肌肉、经筋走向。再个就是手的敏感度,有了手摸,心才能感知,这样才能精准判断出筋伤的病灶点,道理弄懂了精准拨筋手法也就不难了!


前天去感受了一位来自台湾的传统手法中医师,这位中医师还是很有功夫的。在谈论手法时,他也一再强调“摸法”,其在跟师学伤科手法时,摸法唯有常练,才可达到熟能生巧,在临证中触之即能判断出筋的变化及病灶点,功夫是练出来的,没有捷径!


言归正传,之前讲到过经筋,“经”字的本意是指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以前用织布机织布前,首先必须在织布机上固定好经线,而经线是纵向排列的。由此就不难认识经筋指的是身体中“筋”的走向,大多也是纵向分布的。既然有纵向分布肯定也就有横向交错分布的。


“筋者,肉之力也”,也可以理解为拨筋拨的是力线,目的是要我们身体纵向横向交错的力趋于平衡状态。


当我们身体出现筋伤时,这些筋伤处随着受伤的程度、时间的长短,会在身体上呈现出不同的结构变化,甚至还会由点、线、面、体的趋势发展。


从现代运动力学角度去理解,人体有六个力的传导方向即上下力、左右力、前后力。人体在运动状态下每一个受力点,又会形成链条式的传导。



如果此受力点在几个传导方向的交叉点时,此点又形成了最大的“应力点”,那么这个点就最容易受伤,这也就是说当筋伤时,最容易出现的点位便是人体中的大“应力点”。


因为应力点是有方向传导的或者是几种力的交错部,受此影响我们调治时,远端的症状我们可能在近端的应力点就可以寻找到精准筋伤处,近端的症状也有可能会传导至远端。所以找到此应力点,也就寻到了精准拨筋处,做出调理也会事半功倍了。


但是人体是复杂的,随着动态的变化,这些拨筋处可能也会随着动作的改变而有变动,这就需要我们术者灵活运用,做到心中有结构感,要有整体的辨别鉴别。


以腰三横突处为例,此点就是人体最大的应力点之一,此处筋伤可影响到腰背疼痛,也能引起下腰部以及腿膝的不适,还会影响到肚腹甚至妇科痛经的问题,这个位置之前在痛经那堂课里有讲过。


又如章门穴处筋伤,能影响到背痛,肩臂疼痛受限,还能引起胸、肋的症状。


我把这些部位看成几种力的交错点,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去作出诊断处理。


再如后背的足太阳经筋就是最大的最长的力线链条,膀胱经腰痛有在承山穴附近会产生筋伤筋结反应点;有的顺着经筋线甚至摸到风池穴附近才查找到筋结反应点,从这些临床经验来看,人体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找到可循的规律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个人的思维出发点不一样,简单化的去看待,或许看到的问题也会随之简单!


“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师父指了方向,我们要有自身的思维方式去领会、去感知、去实践、去修正、再去实践,这样才能做到精准拨筋手法的精进,做到行之有效的精准!

关联词条:

  • # 按摩推拿法
  • # 疼痛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潘要治,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