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循筋拨点疗法——头部三线

王家祥

签约讲师

浏览:686

时间:2020-09-14

头部三线的起源是我临床发现的一个治疗点,这个治疗点在头枕部,风池穴的上方,这个部位就是斜方肌在头枕部的依附部位,我称之为风池上。发现这个治疗点是因为在临床中颈椎病的患者有不少头痛头晕的,这些患者在这一区域大都会触摸到明显的筋结,予以手法松解这风池上的筋结后,患者的头痛头晕多可立即得到明显的改善。而在后来又逐渐发现 风池上的筋结当中,仔细触摸的时候会发现从头顶向颈椎方向有几条竖立着的存线状的细小筋线。这细小的筋线我们拨动的时候敏感性强于外围的筋结块,这些筋线主要分布也是有规律的,我们把风池上区域划分为内侧、中段、外侧三个部分;当风池筋结区域内侧有筋线的时候,患者的头痛以前额正中为主,其患者攒竹穴区域也多有明显压痛,这种疼痛我们临床称之为眉凌骨痛;有的以百会穴区域紧缩状疼痛,这种疼痛我们中医称为颠顶头痛;当拨按风池上内侧筋线的时候,患者常常会感觉到从风池上有一股电流沿头顶放射到攒竹穴区域,而当我们把这一条筋线放松以后,患者前额和百会区域的疼痛会得到立即的改善。而眉凌骨痛的患者,有的疼痛表现在鱼腰区域,其疼痛鱼腰向头顶偏外侧放射,疼痛性质多为电击样,患者常常有眼冒金星的感觉,多伴随有眼睛畏光,恶心呕吐症状。这类疾病现代医学称其为框上神经痛。而这类患者,除了鱼腰区域有明显的压痛以外,常常会在风池上的中段触摸到竖立的筋线,患者疼痛越明显,这一条筋线就会越紧绷,当松解这紧绷的筋线后,患者鱼腰区域的疼痛亦会明显改善。


临床还有一种比较常见,而且疼痛性质比较明显的头痛,这种头痛偏头痛。这种头痛多偏于一侧,头痛以动脉搏动样为主,严重的一样会伴有恶心呕吐。而偏头痛的患者,我们临床发现太阳大都会凸显出来;这太阳筋在太阳穴的上方,平时是隐而不显的,只有在我们太阳穴区域出现疼痛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在太阳穴的上方有一条竖立的筋束,疼痛越严重这条筋束也越明显;触摸筋束也因患者疼痛程度不同柔软度不同,疼痛越明显这条筋束越僵硬,而太阳筋的凸显也让我们可以清晰的感悟到筋是我们人体阳气运行的通道。我们的疼痛中医来讲,“疼”里面有一个“冬”字,也就是说“疼”是冬气,也就是寒气引起的症状;“痛”为气不痛,不通则痛。这在《内经》的“举痛论篇”里面也提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也就是说我们人体的疼痛大都是由于寒气引起的,而寒伤阳气又主收引,会导致阳气不能正常敷布而出现经脉的挛缩。在经脉系统当中筋经对于寒气的敏感性最高,故而阳气稍有闭堵,筋就会凸显出来;所以古人给这“太阳筋”定名也颇有深意。而偏头痛的患者出来太阳筋的显现,我们在风池上偏外侧一样会发现有一条竖立的筋线,疼痛越严重,这条筋线也会越紧张,当我们把风池上外侧的筋线松解,患者的偏头痛会随之改善,而随着偏头痛的缓解,太阳筋也变软甚至消失不见。


此后我将风池上区域作为一个起点,由这一区域向头部的攒竹为一线,我称之为头部内线;由这一区域向头部的鱼腰区域为一线,我称之为头部中线;由这一区域向沿头部胆经循行路线到太阳筋为一线,这一线我称之为头部外线。而后随着我对《内经》的研读,通过里面“卫气行”篇章的感悟,我认识到卫气是从我们头部向下敷布的,我称其为“阳气下达”;我通过“卫气行”篇章,认为卫气是从眼睛发出,分三个地方出发从头部向下敷布到全身;其一是眼睛的内角,也就是眼明穴,从这里出发沿攒竹向后到风池上区域;其二通过框上孔,到鱼腰再向后到风池上区域;其三是眼睛外角通过太阳穴区域的骨间隙出发,上走太阳筋,再沿着胆筋路线循行到风池上区域;这三条线均在风池上区域汇合,然后向下再分为三支,一条沿膀胱经路线下行;一条沿颈椎横突下行;一条沿胸锁乳突肌下行。而风池上区域则是我们阳气下达的第一个关隘。这区域上条头部,下可以条躯体四肢。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王家祥,已授权四君发表使用,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